克什米尔,为何是印巴绕不过去的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23:00 2

摘要:历经一阵阵激烈的冲突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达成了停火协议,宣布将围绕领土争端、对武装分子的态度以及水资源问题等进行新的谈判。两国此番冲突,又是因克什米尔发生袭击事件而起。可以说,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绕不过去的坎,这是殖民时代埋下的一颗雷,时至今日,过去近八十年,双

当地时间2025年5月7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普恩区的主城区内,炮弹落地后浓烟弥漫。视觉中国/图

历经一阵阵激烈的冲突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达成了停火协议,宣布将围绕领土争端、对武装分子的态度以及水资源问题等进行新的谈判。两国此番冲突,又是因克什米尔发生袭击事件而起。可以说,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绕不过去的坎,这是殖民时代埋下的一颗雷,时至今日,过去近八十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爆发大小冲突多次,仍未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克什米尔,缘何成为印巴冲突的无解难题?

民族成分驳杂、宗教与社会多元化

克什米尔位于兴都库什山脉的萨特累季河流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麓,北邻帕米尔高原,东接西藏,西连巴基斯坦控制下的旁遮普地区,地理位置战略性显著。

克什米尔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民族成分驳杂,宗教与社会极其多元化的区域。克什米尔早期居民可能是印欧雅利安人部落,受古代印度文明影响,先后出现婆罗门教与佛教。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期间,前期征伐四方,后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力推广佛教,克什米尔地区在此时开始出现佛塔与寺庙。到了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时期,克什米尔佛教文化进一步繁荣,第四次佛教会议就是在克什米尔召开,大乘佛教得以发展。

随着贵霜帝国的衰弱,印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克什米尔也由地方贵族统治,如卡尔科塔王朝(约625-855年),这两百余年间克什米尔经济文化兴盛,国王拉利塔迪亚扩张领土,兴建寺庙和灌溉工程。这一时期,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教和佛教并存,艺术与建筑(如马尔坦德太阳神庙)达到高峰。公元10世纪起,印度教湿婆派在克什米尔兴起,取代佛教的主导地位。这期间,克什米尔与邻近的中亚、西藏等地贸易频繁,文化交流活跃,可以说,克什米尔是南亚大陆与印度文明同外界联络的窗口。

到了13世纪,德里苏丹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苏菲派传教士在此时进入克什米尔,伊斯兰教逐渐传播。随着1339年,统治克什米尔地方的沙赫米尔王朝(Shah Mir Dynasty)建立,克什米尔开始进入穆斯林统治时期,正是从此时开始,穆斯林逐渐成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居民。

1526年,来自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突厥部落酋长巴布尔进入北印度,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疆域最为广袤的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领土包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国以及阿富汗大部)。在阿克巴大帝统治期间,克什米尔被纳入莫卧尔帝国的疆域,但地方总督仍然有着较大的自主权。

随着帝国连年征战,财政入不敷出,加上英国殖民者开始进入印度,18世纪以后,莫卧儿帝国名存实亡,克什米尔的分离主义再次兴起。克什米尔的总督先是向统治阿富汗的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国王求救,后者出兵将克什米尔纳入自己统治麾下。与此同时,旁遮普地区的锡克人势力也开始逐渐壮大,在19世纪初期,锡克人赶走了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国王,将克什米尔纳入锡克帝国的统治范畴。值得一提的是,锡克帝国于19世纪30年代向处于西藏控制之下的拉达克地区进军,彼时的清朝驻藏大臣拒绝发兵援助,拉达克地区就此落入克什米尔统治者的势力范围之内,锡克帝国的扩张野心,为后来印度与中巴两国的边境冲突,埋下了一颗暗雷。

英帝国助克什米尔从锡克帝国独立

就在此时,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影响力日渐深远,印度在英帝国诸多殖民地中,号称“英王王冠上最闪亮的明珠”,可见英国对印度的重视程度。在殖民印度之际,英国采取了直接统治与分而治之相结合的方式,前者即直接将印度视作国王的私产,并且派出总督直接管理,后者是在印度拉拢一些王公贵族,建立土邦,直接听命于英国的统治。而锡克帝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强国,与英国的殖民利益背道而驰。恰好锡克帝国此时陷入激烈的内斗之中,一位名叫古拉伯·辛格(他是一名印度教徒,锡克帝国采用的是宗教宽容政策,并不是印象中的锡克教与印度教极端对立,水火不容)的地方官员,渴望借助英国人的力量,加强自己对所在地区的控制力。就这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与古拉伯·辛格里应外合,击败了锡克帝国,锡克帝国只得承认克什米尔地区的独立地位。英国人扶持古拉伯·辛格成为克什米尔的大君,确立了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主权地位。统治克什米尔的大君是印度教徒,但穆斯林人口在这一区域的占比近八成,大君也习惯于盘剥底层穆斯林,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克什米尔地区的宗教与阶级矛盾愈演愈烈。

英国殖民者之所以愿意授予克什米尔相对独立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克什米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距离驻印部队的大本营非常遥远,直接统治需要耗费过多的成本,相比较之下,扶持一个亲英政权,既能够节约统治成本,又符合英帝国在南亚与中亚地区的战略需求。

1857年,印度爆发反对英国统治的王公大起义,英国一方面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在英属印度的特权,使得印度直接处于女王的统治之下,另一方面,适当让渡部分利益,拉拢亲英统治者,赋予土邦特殊的地位。而在对外关系上,大君治下的克什米尔,时常充当英帝国的马前卒。

由于19世纪中叶,沙俄渴望获得印度洋的出海口,并在中亚地区紧锣密鼓地展开扩张活动,还试图颠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在英俄竞争的背景之下,英国往克什米尔地区派出官员,监控沙俄军队的动向。沙俄在克里米亚败北之后,进一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中亚,对英属印度虎视眈眈。

克什米尔大君虽然是在英军的扶持下获得地位与权力,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大君与英国人的利益也并非完全保持一致,一度试图联合沙俄势力,来对抗英国的殖民势力。不过随着德国的兴起,老牌殖民帝国建立的秩序面临重新洗牌,英国和沙俄为了维护殖民地相关利益,达成共同针对德国的同盟协议,在南亚也重新划定势力范围,沙俄便放弃了对印度的扩张,克什米尔大君也没法依靠外部力量来对抗英国的统治。

印巴分治下克什米尔成两国相争焦点

到了20世纪,印度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地兴起,最有代表性的两股力量便是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国大党创立于1885年,由英国退休官员发起,最初旨在为受过英式高等教育的印度人提供一个与英国殖民政府对话的平台,促进政治改革,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后来变成主张领导印度独立运动,争取完全独立的政党。圣雄甘地与印度首任总统尼赫鲁,都是国大党的代表人物。

国大党创立之初,被广泛认为代表了印度教徒的利益,穆斯林社区感到自己被日渐边缘化。1906年,穆斯林联盟在达卡(今天的孟加拉国首都)建立,一开始主张保护在印度的穆斯林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方面的权益,推动穆斯林在殖民政府中获得代表权,在立法机构中获得单独席位。1930年,穆斯林联盟提出“两民族理论”,主张英属印度境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不同的民族,穆斯林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就是巴基斯坦的构想。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的主张,决定了独立之后的印度,必然会演变成两个独立的国家。

二战后,英国国力日渐衰微,负债严重,无力维系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艾德礼政府便决定加快速度推动殖民地独立。蒙巴顿就是在此时上任英属印度总督。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促使英属印度各方尽快达成协议,完成独立,同时要将独立之后的国家纳入英联邦体系,继续维持英国的影响力。

1947年,在蒙巴顿的协调之下,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签署《印巴分治协议》(又称《蒙巴顿决议》)。这并不是说蒙巴顿本人人为地分裂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而是在既有的分裂事实基础上,按照双方都可接受的两国方案进行分家。但由于负责确定边境线的英国官员,缺乏对印度的了解,仅仅是简单粗暴地根据所在地居民的信仰来划线,这使得后续居民迁移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宗教冲突与地域仇视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英国政府除了确立印巴分治且独立之外,还对土邦进行了特别关照。规定土邦在独立之后,具有自主选择权,可自由选择加盟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任意一方,也可以选择独立建国,怎么抉择基于两个主要因素:地理相邻性和人民的意愿。国大党一开始对这个议案并不满意,强调任何土邦独立都是非法的,土邦必须被纳入印度整体的框架。穆斯林联盟的代表真纳则赞成土邦自主选择的方案,他认为维持土邦的自主利益,与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在法理上具有相似的合理性,这样可以使得巴基斯坦的独立建国,赢得更多支持。

时任克什米尔大君哈里·辛格在归属哪一方的抉择上略显犹豫。前文提到,大君的家族是印度教徒,而克什米尔地区主要的居民是穆斯林。恰在此时,巴基斯坦方面支持的部落武装侵入克什米尔,试图迫使克什米尔加入巴基斯坦,大君担心就此失去控制权,便决定签署《加入书》,并入印度以换取军事支持。

就这样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联合国介入,促成停火,划定临时“控制线”,将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印度控制约2/3地区(查谟、克什米尔谷地和拉达克),巴基斯坦控制约1/3(称为“巴控克什米尔”或“自由克什米尔”)。联合国建议通过全民公投决定克什米尔归属,但因双方无法就公投条件达成一致,公投从未举行。印度方面始终认为哈里·辛格大君签署的《加入书》是克什米尔并入印度的合法文件,巴基斯坦方面则坚持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克什米尔应当加入巴基斯坦。双方就这一问题,大半个世纪以来爆发多次冲突,克什米尔问题,无疑是印巴关系的命门。

停火或许注定短暂

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克什米尔问题是殖民时代的遗留问题,其多元的文化、成分驳杂的民族以及历史上长期受多方势力的影响,多种宗教势力在此地混居,都加剧了克什米尔地区局势的复杂性。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克什米尔问题,已经成为了印巴两国转移内部矛盾,增强凝聚力之际必打之牌。本轮印巴冲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就是印度莫迪政府在2019年废除了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将其重组为中央直辖区。这是莫迪一以贯之的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施政方略。进一步激化了新德里中央同克什米尔地方主义者的矛盾,巴基斯坦方面自然也是非常不满。

相比较之下,巴基斯坦内部政治派别斗争较为严重,且存在俾路支等恐怖主义势力试图分离国家,但每一位政客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寸土不让的强硬态度。

回溯历史上的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地方武装力量也往往成为暗藏的隐患。正如本轮冲突,印度方面指责向游客开火的武装分子受到巴基斯坦的庇护,巴方则予以否认,这样的罗生门事件导致的两国冲突,在历史上极为常见。克什米尔地区想要实现彻底的和平,印巴两国首先需要对民族主义叙事进行调整,淡化克什米尔地区冲突的色彩,同时在历史文件的合法性上,双方需要达成某种共识。只有这两个先决条件完成了,才有可能开展更深层次的对话,否则,任何协议,或许都仅仅是短暂的停火声明,冲突仍会卷土重来。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邱治凯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