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自2014年正式启动“驻校作家”计划以来,山东理工大学以“驻校作家制度”为支点,在理工科院校的土壤中深耕人文教育,开辟出一片独特的育人沃土。学校先后聘请张炜、赵德发、徐则臣、李浩和雷平阳、胡学文、海飞、刘玉栋等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张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宝颖)“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自2014年正式启动“驻校作家”计划以来,山东理工大学以“驻校作家制度”为支点,在理工科院校的土壤中深耕人文教育,开辟出一片独特的育人沃土。学校先后聘请张炜、赵德发、徐则臣、李浩和雷平阳、胡学文、海飞、刘玉栋等国内知名作家驻校讲学,累计投入50余万元打造“驻校作家文学周”“创意写作工作坊”等品牌活动,构建起“作家引领、文理共生”的育人生态,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文学教育和文化建设,不仅让青年学子在文字耕耘中精进写作能力、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创新活力,更让美育实践深深扎根理工学科土壤,为校园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据了解,山东理工大学的“驻校作家”计划始于一场关乎人文教育革新的深刻探索。2009年,针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复合型写作人才的社会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学校以校级教研项目《作家驻校模式探索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围绕21世纪写作人才培养展开系统性研究与实践。在学校的政策、资金等大力支持下,项目组充分融入“新文科”教育理念,基于既有研究基础,逐步构建起“成果导向、作家催化、网络助力”的复合型写作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一探索也为日后“驻校作家”计划的正式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2014年10月29日,张炜、赵德发、李浩和徐则臣受聘成为山东理工大学首批驻校作家,山东理工大学“驻校作家计划”正式拉开帷幕。2017年11月25日,雷平阳、胡学文、海飞、刘玉栋与上述4位首批驻校作家一起,成为山东理工大学第二批驻校作家。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深耕,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构建,10年间,山东理工大学“驻校作家制度”从“纸上蓝图”成长为“文理交融”的鲜活实践,它不仅提升了大批青年学子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为学校的美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驻校作家制度”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了“创意写作”“经典阅读”等课程体系全面升级。中文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化写作训练,写作能力显著提升。广告专业学生依托文案创作实践,作品屡获行业认可。10年间,学院累计培养了数十名网络签约作家,在《山东文学》等省级以上文学期刊上发表多篇优秀作品,并荣获多个诗歌奖项;此外,诸多学子还连年获得全国及省级文学艺术赛事的奖项。
此外,“驻校作家制度”通过搭建人文与理工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深度参与到了包含理工学科在内的全校的美育建设中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作家引领+学科联动”的模式深入推动了学校的美育创新。学院通过成立“文言懿行”工作室,构建起文理协同的美育实践平台;学院新媒体矩阵持续赋能文化传播,拥有5个“文”字号的品牌栏目,累计发布推文1000余篇,单篇最高浏览量突破1.5万次;由学院制作的“学在山理·相约文传”招生宣传片、“我爱你中国”主题MV全网播放量超百万,获央视网、凤凰网等媒体转载;“金秋文学周”驻校作家走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领略大学者深厚的专业素养、文化积淀和生活感悟,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启迪心智,完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驻校作家制度”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大师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让文学从书本走向实践,让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通过驻校作家与青年学子的深度互动,文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铅字,而是化作了校园美育的鲜活载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