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唯安重磅改革:撤稿论文不再“绑架”期刊影响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23:19 2

摘要:在学术界,影响因子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直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撤稿论文的引用问题却引发了广泛争议。近日,科睿唯安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政策调整——撤稿论文引用将彻底退出影响因子计算!

在学术界,影响因子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直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撤稿论文的引用问题却引发了广泛争议。近日,科睿唯安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政策调整——撤稿论文引用将彻底退出影响因子计算!

撤稿影响因子,争议由来已久

影响因子,简单来说,就是某一年中引用某期刊前两年发表作品的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引用项总数。然而,当撤稿论文的引用也被纳入计算时,这一指标的公正性就受到了质疑。毕竟,撤稿论文本身就存在学术不端或质量问题,其引用是否应被计入影响因子,一直是个争议点。

政策调整,撤稿引用不再计入

此次科睿唯安的改革聚焦两点:

分子端剔除:撤稿论文的引用数据(无论引用方还是被引方)不再计入分子,避免引用扭曲。

分母端保留:撤稿论文仍计入分母的“可引用项总数”,以确保透明度和问责制。

这一调整的直接动因是近年来撤稿率的上升。数据显示,撤稿论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占比从0.04%升至0.2%,且撤稿周期缩短。科睿唯安主编南迪塔·夸德里(Nandita Quaderi)强调,新政策旨在“防范撤稿内容对影响因子的大范围干扰”。


新政影响,学者专家各抒己见

对于这一政策调整,学者和专家们看法不一。文献计量学专家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认为,这一决定在直觉上是有道理的,但可能会阻碍撤稿,因为撤稿项保留在分母中会加深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而科睿唯安主编南迪塔·夸德里(Nandita Quaderi)则表示,该政策将“预先防范撤稿内容的引用可能对[期刊影响因子]造成的大范围扭曲”。

h指数不变,研究评价更全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变化并不会影响研究人员的h指数(计算个人学术产出时,撤稿论文及其引用仍被纳入),这是另一个衡量引用行为和生产力的指标。这意味着,在评价研究人员时,我们仍然可以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价。

学术评价从“量”到“质”的转向

此次调整,实则映射出学术评价领域深层次的矛盾:量化指标与科研诚信危机碰撞时,如何构建更科学的评估体系?

回溯2011年,PNAS研究已揭示影响因子与撤稿率的悖论,这正是单纯依赖量化指标的弊端。Clarivate规则更新,或标志着学术评价正迈向精细化治理。撤稿论文引用清零,不仅是计算调整,更是学术界对诚信价值的重估。

此变革提醒我们:评价指标应成为学术质量的“显微镜”,而非“化妆镜”。唯有建立透明、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方能守护科研的纯粹与尊严。

来源:小孙讲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