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吉尼亚邦(The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是美国最古老、最大的州之一。命运的安排使它在1860–1861年间成为南北州之间的断裂带。1861年2月8日,南方的七个州组成了美利坚联盟国(即“南军”),而弗吉尼亚州议会在4月4日否决了脱
《弗吉尼亚的首秀》(Virginia’s Debut)作者:汤姆·弗里曼(Tom Freeman)
弗吉尼亚邦(The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是美国最古老、最大的州之一。命运的安排使它在1860–1861年间成为南北州之间的断裂带。1861年2月8日,南方的七个州组成了美利坚联盟国(即“南军”),而弗吉尼亚州议会在4月4日否决了脱离联邦的提案。然而,一切在萨姆特堡之战后发生了改变。林肯总统于4月15日宣布对南方开战,仅仅两天后,即4月17日,弗吉尼亚州议会便投票决定脱离联邦。
5月底,南方联盟政府迁都至里士满,这座城市也成为了南方联盟的心脏。同时,弗吉尼亚州本身也出现了分裂:其西部山区保持忠于联邦,并于1862年成立了新的州——西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倒向南军使得他们得以在4月29日占领美国海军的主要基地之一——诺福克,那里拥有全国最大的造船厂之一——戈斯波特造船厂(位于朴茨茅斯),以及庞大的军火库,南军在此缴获了1000多门火炮。
联邦军在撤离时试图带走在基地内的军舰,其中最重要的是最新的螺旋桨蒸汽护卫舰 “梅里马克”号(USS Merrimack)。4月17日,也就是弗吉尼亚宣布脱离联邦的当天,基地首席工程师本杰明·F·伊舍伍德(B.F. Isherwood)成功启动了“梅里马克”的引擎。但当晚南军通过沉船的方式封锁了克雷尼岛与休厄尔角之间的航道。
最终,联邦方面下令焚毁包括“梅里马克”在内的9艘军舰(包括“宾夕法尼亚”号、74门炮战列舰;“梅里马克”号、44门炮蒸汽护卫舰;“杰曼敦”号、22门炮战斗纵帆船;“普利茅斯”号、22门炮;“拉里坦”号、45门炮;“哥伦比亚”号、44门炮;“特拉华”号、74门炮;“哥伦布”号、74门炮;“美利坚合众国”号、未详;还有“海豚”号双桅船,8门炮;以及一艘火药艇……加上建造中的“纽约”号战列舰)。这些舰船在4月20日联邦军撤离船厂前被焚毁,以防落入叛军之手。“梅里马克”号被烧毁至水线后被凿沉。
联邦蒸汽护卫舰“梅里马克”号被焚毁 —— 后被改建为南军的铁甲舰“弗吉尼亚”号
南军占领诺福克后,对港口水域进行了清理。5月18日,新任基地指挥官弗伦奇·福雷斯特(海军上校)签订合同,打捞“梅里马克”号的残骸。5月30日,舰体被成功打捞。幸运的是,第1号干船坞仍然可用,工程师在干坞中检查了舰体残骸。结果发现情况远比预想中乐观:发动机几乎完好,水下船体结构基本未受损。
通过脱离联邦(即“脱离联邦建国”)所建立的南方邦联,从联邦海军中获得了一批不错的海军军官队伍,这些人大多是南方出身,且训练有素,军官数量也很充足。其中之一便是海军部长斯蒂芬·马洛里(Stephen Mallory)。考虑到当时的现实情况(南方起初几乎没有海军力量,工业和造船基础薄弱,国家经济和军备高度依赖进口,加之联邦海军对南方海岸线发起的海上封锁),南方决定采用最具技术创新的非对称手段来应对北方的优势。
因此,南方人决定将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梅里马克”号残骸改造为一艘炮台式铁甲舰。这一做法符合当时欧洲最新的海军理论,即:铁甲舰对于传统的木制军舰几乎是不受伤害的,借助此舰可望突破北方的封锁舰队。
1861年“弗吉尼亚”号的初步设计草图
1861年7月11日,斯蒂芬·马洛里下令将“梅里马克”号改装为铁甲舰。提出了两个设计方案,分别来自海军中尉约翰·默瑟·布鲁克(John Mercer Brooke)和海军中尉约翰·L·波特(John L. Porter),两者均为炮台式铁甲舰设计。
布鲁克的设计中,铁甲舰的舰艏和舰艉将处于水面以下。虽然最终选用了布鲁克的方案,但“友谊胜出”,最终的主要图纸还是由经验更丰富的波特完成。波特负责整个改装工程,布鲁克负责装甲与舰炮,而海军工程总监威廉·P·威廉姆森(William P. Williamson)负责舰船的配套设备。
“梅里马克”号的改装工程于1861年夏天开始,舰名也以所在州之名改称为**“弗吉尼亚”号**。
“梅里马克”号被改造成“弗吉尼亚”号
1862年干船坞中的“弗吉尼亚”号
这艘战舰既是美利坚联盟国(南方邦联)海军的第一艘大型铁甲舰,也是整个美国历史上的第一艘大型铁甲舰。此外,它的设计方案还成为了南方邦联后续铁甲舰建造的样板。
在重建过程中,原本烧毁的上层建筑被全部切除至略低于水线的高度,在主甲板上新建了一个大型四边形炮台式上层建筑(kazemat),其两端为圆弧形。为改善航行性能,舰艏设置了V字形假舷墙;在舰艉部分则加固了螺旋桨的防护结构,以抵御高抛射弹的攻击。
设计中,舰艏与舰艉甲板应完全位于水面之下。炮台结构由多层橡木或松木板构成,总厚度达24英寸(约61厘米),其外部还覆有两层厚度各为51毫米的铁装甲。为提高对炮弹的抵抗力,炮台外壁采用36度的倾斜角度设计。
南方人在清醒评估当时火炮效能的基础上,还为该铁甲舰装备了撞角作为补充武器。
舰体的一大弱点是其蒸汽动力系统——尽管改装时仍可运转,但状况并不理想,原计划是更换动力装置。然而,由于铁装甲的重量和为保持稳定性而增加的铸铁压载物导致舰体负重大增,从而加剧了推进问题。舰艇的航速严重下降,仅为2至3节,机动性也很差,转弯半径约为1英里(1.6公里),完成一次掉头需耗时45分钟。
有趣的是,即便“弗吉尼亚”号的新名称已广为人知,北方人依然习惯称其为“梅里马克”,有时还给它起了个绰号——“叛逆的怪物”(Rebel Monster)。
图 1:《汉普顿锚地战役》一文附图,摘自《西季宁军事百科全书》(圣彼得堡,1911–1915 年)
“弗吉尼亚”号(CSS Virginia)
建造地点: 波士顿海军造船厂,纽波特纽斯下订单日期: 1861年7月11日投入使用日期: 1862年2月17日建造完成日期: 1862年3月7日自沉日期: 1862年5月11日,由舰员自行凿沉技术参数:
标准排水量: 4,100长吨(约合4,100公吨)全长: 83.8米(275英尺)宽度: 15.6米(51英尺2英寸)吃水: 6.4米(21英尺)装甲:
材质: 铁路轨道改制的轧制铁甲水线装甲带: 厚度25–76毫米炮台装甲: 厚度102毫米甲板装甲: 厚度25毫米动力装置:
发动机: 两台卧式直动蒸汽机锅炉: 4座功率: 1200马力推进装置: 单轴单螺旋桨最高航速: 理论上为5–6节,实际仅约2–3节编制人员:
舰员: 320人武器装备:
2门 178毫米(7英寸)布鲁克式前装线膛炮2门 160毫米(6.4英寸)布鲁克式前装线膛炮6门 229毫米(9英寸)缴获自北军的达尔格伦式前装滑膛炮2门 12磅(约5公斤)榴弹炮撞角(艏部用于破坏敌舰的冲撞结构)“弗吉尼亚”号的满载排水量比“梅里马克”号高出将近800吨,这主要是由于装甲的增加所致。在正常载重状态下,几乎整个船体都沉在水下,只有巨大的炮台装甲舱、艏部的假舷墙和装在装甲舱中央的烟囱露出水面。**舰桥(指挥塔)**被设置在炮台舱前部的顶部,并呈锥形结构。
该舰全长为83.8米,宽度为15.6米,吃水深达6.4米。
动力系统完全沿用了原先护卫舰的装置:两台卧式往复式蒸汽机驱动一具双叶螺旋桨,总功率为1200马力。
然而,这艘护卫舰最初被拖入船厂,正是为了更换已严重磨损的动力系统。可是在更换前,舰上就发生了火灾和进水沉没。
邦联方面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更换机器,最终导致了困扰所有邦联铁甲舰的通病:航速极低。理想状态下可达5–6节,但实际航速仅有2–3节。同时,机动性也极差——舰体几乎完全浸入水中,造成极大的水阻。在最佳条件下完成一次掉头需要整整45分钟,转弯半径接近一海里(约1.6公里)。
“弗吉尼亚”号的装甲是通过轧制铁路轨道制成的。舰上防护最强的部分是炮台舱,其倾斜36度的舷墙由61厘米厚的松木和橡木层构成,外覆两层厚度为51毫米的锻铁装甲板。**锥形的指挥塔(舰桥)**也采用了相同的防护结构。
舰艏与舰艉的甲板,除了始终被水覆盖外,还覆盖了两层厚度为51毫米的铁板,下铺木质结构。船体两侧完全沉没于水下,其装甲厚度在25至76毫米之间,同样由铁板构成。
“蒙尼托”与“弗吉尼亚”号的装甲比较:
两舰都拥有102毫米(4英寸)厚的铁甲,背后是610毫米(24英寸)厚的木材结构。
“弗吉尼亚”号的装甲性能:
“弗吉尼亚”号被称为**“铁甲舰”是名副其实的。它的装甲在当时几乎无法被击穿**。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武器能真正击穿它的防护——当时海军配备的只是口径为200毫米和229毫米的滑膛炮,即使在极近距离发射也无能为力。
为了摆脱这种火力劣势的僵局,北方联邦后来开始制造280毫米和380毫米口径的罗德曼炮和达尔格伦“超级火炮”。
撞角设计:
考虑到当时炮火可能不足以击沉敌舰,南方邦联为“弗吉尼亚”号安装了撞角——那时最可靠的击沉敌舰方式。
这个撞角是一根沉重的铸铁突角,安装在舰艏的舰首柱(艏骨)上。但它并未整合入舰体的承重结构,因为南方工程师担心将撞角装得太深入会导致结构薄弱——这个装置本身其实也不够坚固。
武器布置:
舰炮安置在装甲炮台舱(kazemat)内。舰艏与舰艉各有三个炮口,中部有一个,四角各一个;此外在左右舷的舷墙上各有四个炮口。总计14个炮口。
这些炮口由外侧的可旋转铁制遮板保护,不过在首次出航战斗时,舷侧遮板尚未安装完毕。
在炮台舱的舰艏与舰艉各安装了一门178毫米的布鲁克式后膛线膛炮,炮架采用中央轴心旋转式(中心销),可在三个炮口中选择射击方向。这些火炮是以达尔格伦式滑膛炮胚料为基础,由布鲁克中尉设计和改造而成。每门炮使用重达47公斤的炮弹。
在舷侧,则部署有两门163毫米的布鲁克线膛炮,以及四至六门229毫米的达尔格伦式滑膛炮,这些炮是从旧“梅里马克”号上拆下来的战利品。
达尔格伦炮
7英寸(178毫米)达尔格伦炮每门重达14,500磅(6,600千克),
6.4英寸(163毫米)炮约重9,100磅(4,100千克)。
9英寸达尔格伦炮的重量约为9,200磅(4,200千克),可发射72.5磅(32.9千克)的炮弹,在仰角15度时,射程可达3,357码(3,070米)(约1.9英里)。
在每侧舷中部、靠近锅炉炉膛的位置,各部署有一门达尔格伦炮,专门用于发射烧红的霰弹(炽热霰弹)。
达尔格伦式滑膛炮在射程和精度上不如布鲁克线膛炮,
但其结构更简洁可靠,使用上也更方便实用。
此外,在“弗吉尼亚”号的炮台顶部还装备有两门轻型12磅榴弹炮,
这些榴弹炮设计用于向敌舰甲板发射霰弹,并在近战中用于防止敌人登舰作战(反登舰用途)。
美国南北战争博物馆收藏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锚。
南方人急于完成这艘铁甲舰的改装工作。阻截舰队的北军驻扎在汉普顿锲港(Hampton Roads),不允许南方联盟所需的物资通过。此外,据传北方也在建造自己的铁甲舰,南方必须抓紧时间抢占先机。
“弗吉尼亚”号由南方资深军官、旗官弗兰克林·比尤肯南(Franklin Buchanan)接任指挥。他抵达时距离舰艇首次出击仅有几天时间。所有日常的装备安装和准备工作,都由中尉凯茨比·阿普·罗杰·琼斯(Katesby ap Roger Jones)负责完成。
弗兰克林·比尤肯南
凯茨比·阿普·罗杰·琼斯(1821年4月15日—1877年6月21日)
1862年3月8日,南方联盟的铁甲舰在汉普顿锲港与联邦舰队交战。次日,在试图继续战斗时,“弗吉尼亚”号遇到了与其势均力敌的北方铁甲舰——“莫尼特”号(Monitor)。
关于汉普顿锲港之战,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
关于汉普顿锲港战役的彩色石版画
在与“莫尼特”号(Monitor)交战后,虽然未被击败但身受重创的“弗吉尼亚”号(Virginia)前往诺福克进行了维修。
这期间,联邦舰队得到增援,加入了装备武器的轮式蒸汽船USS范德比尔特(Vanderbilt)和SS伊利诺伊(Illinois),以及蒸汽船SS阿拉戈(Arago)和螺旋桨驱动的护卫舰USS明尼苏达(Minnesota,类似“梅里马克”型)。
4月初,在指挥官詹姆斯敦(CSS Jamestown)中尉约瑟夫·尼古拉森·巴尼(Joseph Nicholson Barney)率领下,“弗吉尼亚”号于4月11日再次出现在汉普顿锲港,携带补充了特殊穿甲弹的弹药,配合6艘木质炮艇,准备彻底击败对手完成未竟之战。“莫尼特”号也在阵地附近,靠近蒙罗堡(Fort Monroe)。
“弗吉尼亚”号从最大射程外开火,试图诱使“莫尼特”号进行一对一的正面交战,避开蒙罗堡的火炮射程。然而,北方舰队不愿冒险,只是回敬了几发炮弹,未有任何移动。“莫尼特”号收到严格命令,不得与“弗吉尼亚”号正面交战。
当北方不愿战斗的态度显而易见时,南方舰队当众俘获了三艘商船(双桅帆船“马库斯”和“萨布特”,以及单桅帆船“凯瑟琳·T·迪克斯”),并嘲弄地将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倒挂在这些船上。但北方舰队顶住了侮辱,南方舰队则用CSS罗利号将战利品拖回了诺福克。
南方舰队不愿陷入蒙罗堡炮台的火力范围,而北方舰队也不想在公开战斗中冒险。
这种对峙持续了几周,双方都试图诱使对方进入自己控制的水域,但又不愿冒险以保护当时唯一的铁甲舰。
4月底,北方舰队在汉普顿锲港得到了增援:新型铁甲护卫舰USS“加利纳”(Galena)和海关铁甲快艇USRC“纳加图克”(Nagatuck)加入战场。至此,面对南方仅有的一艘铁甲舰,北方已有三艘铁甲舰。
1862年5月8日,“莫尼特”号与另外四艘舰艇出动,准备攻击詹姆斯河河口的南方炮台。面对“弗吉尼亚”号的出现,联邦舰队撤退至詹姆斯河北岸和里普-拉普岛的岸防炮台掩护下,但“弗吉尼亚”号仅发出一轮炮火,没有上当挑衅。这也是南方铁甲舰的最后一次战斗行动。
1862年5月10日,北方军队攻占诺福克。“弗吉尼亚”号失去了唯一的基地。该铁甲舰满载时吃水达到22英尺(约6.7米),无法顺流向上进入詹姆斯河内陆港口,海上逃往南方其他港口更是不可能。除了整个联邦舰队的三艘铁甲舰之外,更有恶劣的海况作为敌手,该舰极不适合远洋航行,任何波浪都可能致命。
乔赛亚·泰特纳尔准将(1795年11月9日—1871年6月14日)
船员们仍试图将舰船逆流而上驶离,把所有武器、弹药、煤炭和部分装甲拆卸下来,但吃水仍然太大,无法航行。舰船的新任指挥官乔赛亚·泰特纳尔三世将摧毁这艘铁甲舰的任务交给了琼斯中尉和约翰·泰勒·伍德。他们在甲板上洒满火药和棉花点燃,最后离开船的是琼斯。1862年5月11日,在克雷尼岛附近,火焰烧到弹药库后,铁甲舰爆炸沉没。
1862年5月11日,留守船员引爆“弗吉尼亚”号在克雷尼岛附近的爆炸
战争结束后,政府决定清理“弗吉尼亚”号残骸。1867年,船长D. A. 安德道恩打捞了29万磅铁材,主要是舰首撞角和大炮。次年,安德道恩在舰体下方引爆炸药,但仍未能彻底清理河道残骸。1871年,E.J. 格里菲斯又从河底打捞了102,883磅铁材,1876年,舰船残骸的其余部分被打捞上来。1982年,国家水下考古机构调查了克雷尼岛周围水域,发现“在调查区域的河底没有大面积集中或散落的废弃物”。
大部分打捞上来的铁材被卖为废料(部分舰体铁材于1907年被用来制造波卡洪塔斯钟,供詹姆斯敦展览使用)。舰上的黄铜钟现收藏于汉普顿锲港海军博物馆,一枚锚则摆放在美国南北战争博物馆(里士满)门前。许多声称用沉船铁材和木材制成的纪念品,在南北战争爱好者和东海岸居民中极受欢迎。
然而,许多这些物品的真实来源不明,因而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如果你把所有从‘弗吉尼亚’号残骸打捞上来的铁和木头都聚集起来,足够装备一支完整的铁甲舰舰队。”
十一星旗——南军铁甲舰“弗吉尼亚号”的旗帜,也收藏于博物馆中。
1907年在苏厄尔斯角举行的詹姆斯敦博览会上,有一个专门的展馆展示了“莫里马克号与莫尼特号战斗”的立体模型。
弗吉尼亚州蒙哥马利县有一个小社区,靠近为南军铁甲舰提供煤炭的矿区,如今以“莫里马克”命名。
在汉普顿锲港附近、著名战役发生地附近,建有“莫尼特—莫里马克纪念桥隧”,这座桥隧由弗吉尼亚州和联邦政府共同出资建造。
“弗吉尼亚号”的诞生是试图通过“质量”优势来绕过更强大的敌人,是一次技术上的质的飞跃。结果只赢得了一天的时间……工业实力的差距实在太大。
这艘船之所以能有那么一刻的辉煌,仅仅是凭借了这短暂的时间差。从技术上看,它就像一块补丁拼凑的被子:未完全烧毁的船体、临时改装的机器、替代用的装甲、缴获的炮弹……
当然,合理的看法是将“弗吉尼亚号”视为一艘近岸防御铁甲舰,船上的军官们也不敢冒险将它派往大海。
总的来说,3月8日是这艘船的高光时刻,面对木制舰艇它轻松碾压。但对阵堡垒和其他铁甲舰则风险极大。
尽管如此,即便作为一种“威胁”,这艘铁甲舰仍然牵制了联邦军的大量兵力。
从使用角度来看,南方人宁愿选择毁掉自己的舰船,也不愿让它们陷入“最后一战”。
来源:胡侃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