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摘要:5月14日,省政协“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深化内化转化”委员读书活动第三期学习交流会召开。会上,8位省政协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履职实践,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现按发言顺序对发言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5月14日,省政协“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深化内化转化”委员读书活动第三期学习交流会召开。会上,8位省政协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履职实践,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体会。现按发言顺序对发言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把握思想之“纲”
深耕育人“责任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必须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握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将各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的殷殷嘱托,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以服务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三全育人”,推进“五育”并举,教育引导各族师生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有力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推进民族学等学科优化调整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科调整各环节和科学研究各领域,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建设,切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构建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必须”。“十二个必须”是一个逻辑严密、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工作主线和政策举措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必须系统把握、深刻领会、踏实践行“十二个必须”。
云南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促进我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增进。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当前在践行“十二个必须”方面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由此建议,完善民族工作部门人事,明晰各部门民族工作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遵循的组织内部良性协作体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激活社会力量,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重大问题,进行相关重大安排部署,并结合机构改革完善领导小组成员构成,确定统战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及其他部门责任清单,建立责任网络科层制运作体系,打造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连续有机工作链。
同时,充分利用制度、思想、文化等资源,统筹管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基地、“四史”宣传教育基地、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历史文化体验基地等,改善现有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料不足的状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史叙事,反对构建以本民族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思想。
以学铸魂共促民族团结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十二个必须”为核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行动纲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四个与共”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必然,“五个认同”是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共同体理念”是破解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作为省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我将扛牢自身职责使命,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履职实践推动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
要当好“调研员”,建真言献良策。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广泛联系界别群众优势和民进智力密集优势,围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议题,进一步选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调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国家战略和党委、政府政策落地见效。
要当好“宣传员”,凝聚团结共识。坚持资政建言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积极参加政协读书会、座谈会以及民进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开明讲堂等各类学习活动,发挥好委员讲堂、委员读书、委员宣讲活动的载体作用,深入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新情况、谋划新思路、提出新对策、解决新问题、扩大新共识、凝聚新力量,引导广大会员和界别群众增进对中共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要当好“示范员”,践行团结使命。在做好参政履职的同时,持续擦亮“春雨行动”社会服务品牌,将践行民族团结融入“同心助教”“云南这朵菌儿”等社会服务公益活动中。
学思践悟
履职尽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云南,为云南发展擘画了“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的宏伟蓝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为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确立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省民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落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学懂弄通做实,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切实履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责任和使命。
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履行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建言资政职责,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省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议政建言。同时,要充分发挥九三科技界别优势持续组织开展“九三院士云南行”“九三科技之光”“百名专家科技下乡”和科技帮扶、医卫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等社会服务活动,以科技之光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今年是九三学社成立80周年,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政治共识,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全省九三学社社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凝聚奋进力量。
创新履职实践
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2024年以来,在省政协的有力指导下,昆明市政协积极探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昆明实践”,创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协行动”履职品牌,为“团结花开幸福春城”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积极协商建言,助力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制定提案参考目录,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引导政协委员撰写和提交提案;组织市政协少数民族和宗教界别委员开展全域创建、系统创建、行业创建,与各州(市)建立创建联盟,以“一圈三走廊”为抓手,创新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等教育实践活动;协助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教职人员认真践行“四条标准”要求;鼓励政协委员结合实际开展自主调研,通过提交社情民意信息、提交大会发言材料等形式,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履职实效。
抓实专项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和重点人群,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景区、进红色旅游线路、进学校等活动;鼓励和引导政协委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中展现更大作为;将“双推”协商工作、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与“书香政协”建设、调研视察、院坝协商等各项日常工作相结合。
2025年,昆明市政协将持续把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协行动”履职品牌作为工作重点,通过组织开展“三个一”“六个一”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三级联动协作,开展各种协商议政活动,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昆明经济建设;充分运用协商、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帮助解决各族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科技创新
赋能乡村振兴
在云南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迈上新台阶。
以高校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根据民族地区实际,研发适配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对退化的森林、草原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同时,高校可以发挥其在建筑、规划等专业方面的优势,为民族地区乡村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方案。
依托高校资源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培养优秀人才。高校可以与民族地区学校开展合作交流,加强与民族地区学校的结对帮扶,选派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学校支教,开展教学指导和培训活动,组织民族地区学生到高校参加夏令营、短期培训等;可以与民族地区学校合作,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艺术等元素融入课程内容;针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借助高校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激发民族地区新活力。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高校可以加强与民族地区企业的合作,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和物流技术,帮助民族地区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高校可以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意支持,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
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
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工作实际,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论断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从实践上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作为宗教界人士,我们深知宗教与民族密不可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国宗教,引导信教群众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四个与共”,增进“五个认同”。
立足宗教工作实际,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宗教界在促进民族团结中具有独特优势,也肩负重要责任。近年来,我们以“五进”宗教活动场所为载体,推动宗教思想、制度、礼仪、习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举办理论研讨会、讲经讲道等活动,将我国宗教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入民族团结有关主题,始终坚守“大一统”思想,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厚根基。
同时,还积极组织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让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转化为全省信教群众的奋斗指引。
感悟思想伟力
践行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的全面总结,是对民族工作新形势的深入洞察,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远谋划。
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每一位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协委员来自不同民族、不同界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联系群众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各民族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反映他们的诉求和意见。通过调研、提案、协商等履职方式,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建言献策。例如,在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建议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以此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建议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让各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同时,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还需要我们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建议通过组织或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民族团结声音,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长盛。
作者:刘玲玲 陈雪梅
编辑:叶承昊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