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年4月,邹燕勤出生于江苏无锡东绛镇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邹云翔是孟河医派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在当地素有“中医肾病宗师”之誉。童年记忆中,邹家弄村的河道上常常摇来求医的乌篷船,膏药的药香混合着父亲诊脉的声音,构成了她最初的医学启蒙。然而,年少的邹燕勤并未立刻
1933年4月,邹燕勤出生于江苏无锡东绛镇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邹云翔是孟河医派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在当地素有“中医肾病宗师”之誉。童年记忆中,邹家弄村的河道上常常摇来求医的乌篷船,膏药的药香混合着父亲诊脉的声音,构成了她最初的医学启蒙。然而,年少的邹燕勤并未立刻走上中医之路。1953年,她以优异成绩保送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后留校教授植物学,与显微镜下的细胞和标本为伴,过着安稳学术生活。
1962年,国家启动名老中医学术继承计划。因兄长年事已高,邹燕勤成为唯一合适的传人。面对“回炉再学”的抉择,她一度困惑:“我已是大学教师,为何要重当学生?”但父亲一句话点醒了她:“你有科学眼,也该懂古法心。”于是,邹燕勤带着植物标本与《伤寒论》踏入南京中医学院,白天研读中医经典,夜晚随父亲抄方问诊。一次深夜,父亲为一位尿毒症患者望诊后轻叹:“肾病如暗河,需以缓流疏浚。”这句话深深印入她心底,也成为她毕生研究肾病的起点。
1968年,邹燕勤以双学士身份进入江苏省中医院内科。当时西医治疗肾病以激素为主,疗效虽快但副作用明显。她随父亲观察到:许多因激素治疗而出现满月脸、水牛背等副反应的患者,通过中医“疏滞泄浊”的思路反而效果更持久稳定。一位少年肾炎患者因激素治疗导致肥胖、自卑,邹燕勤以茯苓皮、玉米须合黄芪为方,三月后体重恢复、尿蛋白转阴。她由此悟出:“中医治肾,不是强堵之道,而是如治水之术,贵在疏通缓调。”
进入1980年代,邹燕勤系统提出“保肾气”理论,强调肾气亏虚是多种肾病的关键所在,治疗应以甘平之剂缓补缓泻,调动机体自身力量。她独创“轻药重投法”,如玉米须每日用量可达60克,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有效缓解水肿。一位肝硬化合并腹水的患者辗转求医未果,经她以茯苓皮配蒲公英,再辅以手法摩腹,两周内腹围缩小12厘米。同行感叹:“四两拨千斤,不靠猛药,却见奇效。”
随着研究的深入,邹燕勤还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同调”为基础理论,研发出健肾片用于治疗脾肾气虚型肾炎。1997年,该药物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成为首个以“脾胃学说”指导肾病治疗并获得国家批准的中药新药。大量患者在服用健肾片后尿蛋白减少、体力恢复,为中医治疗慢性肾病提供了有效选择。
1986年,邹燕勤做出一项在当时颇具前瞻性的尝试——将父亲邹云翔珍藏的820份手写医案进行编码录入,开发出全国首个“肾系疾病诊疗辅助系统”。系统可识别316种常见主症,匹配739个历代及家传方剂,供基层医生调阅应用。多年后,一位来自内蒙古的乡村医生致信感谢:“系统像是邹老在我身边看诊。”这项工作也推动了中医经验向数字化、系统化发展的新方向。
2003年,在团队支持下,邹燕勤主导研制的“参乌益肾片”获得国家新药证书。该药专用于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治疗,临床研究显示:连续服用半年可使血肌酐从450μmol/L降至200μmol/L,部分患者延缓了透析进程。尤其是在农村或经济困难群体中,这款药因其安全、可及,被称为“续命红丸”。截至目前,参乌益肾片已服务超过50万名患者,显著提升了慢性肾病的中医干预覆盖率。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邹燕勤一方面致力于临床诊疗与药物研发,一方面积极推动青年人才培养与医学经验整理。她主张“中医不能只留在诊桌上,也要走进数据库、进实验室”。晚年邹燕勤常说:“我们这代人,是桥梁,不是终点。”在她的带领下,江苏省中医院肾病科逐渐发展为全国中医肾病重镇,形成从预防、治疗到康复全链条体系。
如今,邹燕勤不仅被誉为“当代中医肾病的奠基者”,更是将“古法思维”与“现代科学”融合的开拓者。从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到诊桌前的一纸方笺,她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医学之路。她始终相信:中医不只是望闻问切的技艺,更是一种与人、与病共情的能力。邹燕勤常说:“行医不是对抗病症,而是读懂一个人的内耗与沉疴,然后用平和的方式去解开它。”
不管是年轻时在医院急诊病房连夜跟诊,还是后来投身数据系统构建、药物研发评审,她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边守住中医底色,一边拥抱现代技术。她反对玄虚术语,也不愿空谈理论,常用最简朴的语言解开最复杂的病机。学生们说:“邹老师不是一味强调经典的人,她是那个把古方用到农民身上的医生,是那个能把肾病说得像河流一样清澈的人。”
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邹燕勤反复强调:肾病,从来不只是检查单上的肌酐与蛋白,它背后是人的气血消耗、生活节律紊乱,是身体功能被一点点拖垮的过程。她说:“有些病人不是肾先出问题,而是先‘虚’了——人懒了、心沉了、胃口差了、夜里睡不好了,等你再查出来,就是一个慢性肾损。”她把“肾病”看作身体能量系统失衡的警告,而“治肾”,其实是在慢慢唤醒人原本的修复能力。
在一次医学论坛后的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向她提问:“邹教授,您几十年如一日研究肾病,接触过无数病人。您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没有一些真正能做到、又对肾脏特别有益的小方法?”
听到这个问题,邹燕勤微笑着,语气平和而坚定地说道:“大家现在一提养肾,想到的都是喝汤、补药,或者节盐、控蛋白,其实这些固然重要,但我更关心的是,那些被忽视的、却能‘润物细无声’保护肾脏的小细节。我常和病人说,除了这些基本常识,还有三件小事,很多人没放在心上,但其实对保护肾脏至关重要。这三件事不需要花很多钱,也不需要吃很多药,但只要坚持去做,就能让肾脏少受损、慢病少进展!”
第一件事,是别强忍小便。
很多人因为工作太忙、出门不方便,或者单纯觉得“忍一忍没事”,习惯性憋尿。但你可能不知道,强忍小便对肾脏是一种无形却持续的负担。尿液在体内本应及时排出,长期停留在膀胱中容易滋生细菌,诱发尿路感染,甚至逆行上行,引发肾盂肾炎。一旦感染反复,就可能逐渐伤及肾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尤其是中老年人,泌尿系统功能本就逐渐减弱,一旦发生感染恢复起来也比较慢,因此更要避免憋尿这种“隐形伤肾”的习惯。养成定时如厕的生活节奏很重要,哪怕在出门或工作场合,也要尽可能提前规划好洗手间位置,让膀胱不过度负荷,就是在悄悄帮肾减轻压力。
第二件事,是别熬掉清晨那口“阳气”。
中医讲“阳气生于晨”,早晨是一天中阳气初升、气血流通最旺盛的时间。如果早上赖床不起、长时间静坐不动,阳气就难以升发,会让整个人感到疲乏、代谢紊乱。而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府”,一旦阳气被堵在体内,肾的调节功能就会慢慢失灵,出现四肢乏力、面色晦暗、水肿、夜尿增多等表现。
因此,起床后不妨试试做几分钟的轻柔活动,比如在阳台上伸展肢体、晒晒太阳,或者用双手搓搓腰部、拍打肾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在帮助身体激发肾阳、调动气血,让一天的代谢节奏更顺畅。有研究显示,早上规律起床并活动10~15分钟的人群,在慢性疲劳、腰腿不适、夜尿频繁等问题上的发病率明显较低。
第三件事,是别独自吞咽情绪。
不少慢性肾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都有一个共性:情绪长期压抑,或者生活压力持续过大。从中医角度讲,“恐伤肾,怒伤肝”,意思是说,长期的惊恐、担忧、愤怒等负面情绪,能够直接耗损肾气,影响身体的调节和排毒能力。而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焦虑、抑郁等慢性情绪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最终也会间接影响肾功能。
因此,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的舒畅和平稳,也是一种护肾的方式。每天找家人朋友聊聊天、写日记记录情绪波动,或是通过散步、听音乐、晒太阳等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都是值得坚持的小事。别小看了这些“软动作”,长期累积下去,对改善睡眠、降低血压、稳定肾功能都大有裨益。
总之,养肾并不一定要依赖昂贵的补品或复杂的药方,而是在于日复一日的生活细节。别憋尿,给肾一个清畅的排出通道;别赖床,给肾一点阳气的启动时间;别压抑,给肾一个情绪的缓冲出口。这三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做起来不难,却可能悄悄决定肾脏的命运。保护肾脏,从当下每一个不起眼的习惯开始。
资料来源:
[1]高莹,范永姣.这里有一份糖尿病患者护肾指南,请查收[J].健康必读,2025,(07):55-56.
[2]朝阳.养肾护肾九方法[J].新农村,2024,(12):33.
[3]李洁.立秋节气护肾法则[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8):44.
(《肾病患者福音!国医大师邹燕勤公开3个护肾小妙招,早做早受益》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