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太极拳的精进之道中,有四个至关重要的原则不可忽视:“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以及“逢定必松沉”。这些原则构成了太极拳训练中的基石,为习练者指明了方向。
在太极拳的精进之道中,有四个至关重要的原则不可忽视:“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以及“逢定必松沉”。这些原则构成了太极拳训练中的基石,为习练者指明了方向。
首先,“逢转必沉”这一原则强调的是在动作转换过程中的稳定性。这里的“转”涵盖了步伐与重心的双重转换。具体而言,“沉”意味着通过放松胯部,使身体自然下沉。这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更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腿脚蹬地”产生的力量。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腿脚蹬地”作为力量的源泉至关重要,它是形成所谓“裆劲”的基础。当胯部放松下沉时,无论胸向是否发生变化,都能实现重心的平稳转移,这分别被称为“胯走下弧”与“胯走后下弧”。
“逢沉必领”原则则要求在沉稳中寻求提领之意,即在身体下沉的同时,也要有一种向上的引领力,这种对立统一的力量运用,体现了太极拳的阴阳平衡之道。
至于“逢起必落”与“逢定必松沉”,这两者的含义相对直观。前者指出在动作起身时,应有相应的下落动作与之配合,以保持整体的和谐与连贯;后者则强调在动作定式时,仍需保持身体的松沉,避免僵硬,以维持内力的流畅与集中。
掌握这四大原则,对于提升太极功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帮助习练者在动作转换中保持平稳与协调,还能深化对太极拳理的理解,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太极修为。
只要遵循这些原则,持之以恒地练习,都能感受到太极功夫的显著进步。 在深入探讨后,我们来对比分析松胯下沉时胸向是否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当胸向保持不变时,实腿所承受的主要是来自地面的反弹力。这种反弹力使得腿部蹬地动作更为有力。松胯下沉的动作,相当于对地面施加了一个力,而地面则以反弹力的形式回馈,从而增强了腿部蹬地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察松胯下沉伴随胸向变化的情况,即胸向发生偏转或旋转。这时,脚部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如前所述,松胯下沉本身就能通过地面的反弹力增强腿部蹬地的力量。但当胸向也发生变化时,脚掌上会额外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上身旋转时,如果腿脚不随之固定,它们会自然地随着上身旋转而转动。然而,若我们将腿脚固定,上身旋转就会在脚掌上产生一种“搓地”的劲力。这种“搓地”劲力与地面反弹力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腿部蹬地的力度。
松胯下沉而胸向不变的情况,在太极拳的弓箭步中尤为常见,特别是在胸向不宜变化时。在杨式太极拳中,由于左旋右转的动作较少,重心移动多采用“裆走下弧”的方式。因此,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朋友应熟练掌握这一技巧,它相对容易掌握,只需实腿胯部一松一沉,腿部蹬地即可获得力源。
而在陈式太极拳中,更注重螺旋缠丝的动作,无论是前后的弓箭步还是左右的平步,都强调旋转。因此,“裆走后下弧”的动作更为常见。这是“逢转必沉”的核心所在。松胯下沉与胸向变化的巧妙结合,则是实现这一力源的关键。
当我们察旋转下沉的动作时,可以发现它在脚掌上产生了两种效应:一是由于旋转而产生的脚掌搓地之力,二是下沉动作后地面给予的反弹力。值得注意的是,若膝盖未能保持稳定,这两种力量均会消失,原因在于脚掌内侧将失去支撑而悬空。因此,在练习胯部旋转以区分虚实的过程中,保持膝盖的稳固至关重要。膝盖的不稳定会直接导致地面反弹力与脚掌搓地力的丧失,从而影响整体力量的发挥。因此,稳固膝盖成为掌握胯部旋转虚实技巧的关键所在。此外,稳固膝盖还能有效预防膝盖损伤,确保练习者在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中免受膝盖疼痛的困扰。换言之,掌握胯部旋转技巧,是解决膝盖疼痛问题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中的另一重要原则——“逢沉必领”。这里的“沉”指的是腰臀或整个身体的下沉动作,而“领”则是指手部的动作。当身体下沉时,手部应呈现上升趋势,即身体下沉与手部上升形成对比。实际上,手部并未主动上升,而是身体下沉的相对动作使得手部看似上升。
“逢起必落”或“逢上必下”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在身体上升的同时,应有相应的部位下降,形成上下呼应的态势。与之相呼应的还有“逢前必后”的说法,共同构成了太极拳中动静结合、阴阳平衡的理念。这些原则不仅指导着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也体现了太极拳追求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同样“逢上必下”的原则在武术动作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金刚捣碓”中的“提膝举拳”为例,当腿部提起、拳头举起时,腰部与臀部应向下沉降,这一过程通过身体的旋转与下沉动作实现,确保重心落在支撑腿上,从而避免身体起伏。在练习拳术时,若想保持身体平稳无大起伏,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在单腿支撑的动作,如“金鸡独立”中,同样体现了“逢上必下”的精髓。在实腿旋转下沉,将重心稳固地转移到实腿上之后,再缓缓起身,这一过程即为“逢起必落”。在“金刚捣碓”的起式中,双手上掤的同时,腰部与臀部下沉,这也是“逢起必落”的体现,有助于保持底盘的稳定。
此外,“逢定必松沉”或“逢定必合”的原则,在武术动作中也至关重要。这里的“合”特指合裆,即裆部收紧,有助于身体松沉。在如“懒扎衣”、“单鞭”等定式动作中,身体达到稳定状态的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松沉动作。这种松沉不仅是对当前动作的完善,也是为下一个动作的衔接做准备。例如,在“懒扎衣”中,重心由左向右移动,右胯合紧,重心旋转到位后,左胯放松下沉,完成松沉动作。在“搂膝”动作中,重心后移,前腿旋转下沉,重心移至中间,再旋转右胯将重心坐稳,这一系列动作都体现了“逢定必松沉”的原则。
“逢前必后”、“逢上必下”以及“逢定必松沉”等原则,在武术动作中不仅有助于力量的平衡传递与重心的稳定控制,还促进了动作的流畅与连贯。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武术练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协调与平衡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逢转必沉”强调了动作转换时的松沉,使动作更加沉稳;“逢沉必领”则是指在下沉的同时,要有向上的引领力,形成对立统一、阴阳平衡理念。
这些原则共同作用,不仅提升了太极拳动作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更充分展现了太极拳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对于太极拳习练者来说,深入理解并实践这些原则,是提升演练水平、达到更高境界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悟,才能真正将这些技巧融入自己的太极拳演练之中,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来源:德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