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中旬的科技圈被一枚芯片搅动风云。当小米玄戒处理器的金色纹路在镁光灯下流转,社交媒体的声浪如同被飓风席卷的潮水——有人为自研火种欢呼沸腾,有人在参数算力的迷雾中冷眼拆解,更有人嗅到硝烟背后隐秘的商业博弈。
五月中旬的科技圈被一枚芯片搅动风云。当小米玄戒处理器的金色纹路在镁光灯下流转,社交媒体的声浪如同被飓风席卷的潮水——有人为自研火种欢呼沸腾,有人在参数算力的迷雾中冷眼拆解,更有人嗅到硝烟背后隐秘的商业博弈。
近几年被戏称为"高端自研入场券"的芯片,方寸中瞬间撕裂出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刚刚经历了SU7Ultra机盖门的小米信徒们,将雷军“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奉为又一里程碑宣言,逐帧分析宣传中的蛛丝马迹;而怀疑者则翻出澎湃S1的尘封往事,同时对玄戒“横空出世”的身世架起放大镜。
在这片沸腾与质疑交织的声场中,某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浮现:当各种数码哥、数码君逐字解读雷军在小米内部演讲中的发言稿时,各种社交平台上关于小米SU7机盖的讨论正急速退潮。 从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角度看,这场精密设计的注意力迁徙,恰似芯片蚀刻机在硅基世界划出的完美刻痕——只是这一次,被重构的不仅是电路走向,更是整个舆论场的认知光谱。
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重大利好的发布时机一定是经过仔细推敲的。 而当时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往往对信息发布的节点具有重大影响。 去年3月28日,雷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小米SU7的上市发布会。预示着小米产品线正式拥有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物联网的“三驾马车”。
当下这三驾马车的境遇又如何呢?根据官方数据,小米汽车月销量在2万台左右。该数据领跑国内一众新能源车企,但是不久前围绕产品质量,虚假宣传屡有争议。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机以1330万台出货量登顶,同比增长39.9%,创下国产手机品牌单季度增速新高。 但是这一高光,在同期友商新机型、新技术发布下略显黯淡。 智能物联网,由于该赛道米家没有完全对标的企业,更像是隐形冠军。
所以尽管三驾马车均有不错的业绩,但是近一阶段的品牌综合风评略有负向。 因此“玄戒”热点的出炉首要是对冲,甚至是“扭转”公众的这些负面认知。
其次,在小米的基本盘智能手机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 各大厂家的技术集成方案同质化严重。 相比屏幕,像素,影像算法等领域,自研芯片是一个相对开放没那么泛滥的领域,消费者的认知还未被充分占领。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宣称有自研芯片比真的有自研芯片更重要。所谓形式大于内容。这点从过往纸面上的澎湃S1芯片就不难理解。
一方面,高端芯片的制造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同时还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众所周知,华为海思从创立到推出搭载自研芯片的手机,其投入周期跨度长达近10年。 背后是数以千亿级别的研发支出。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华为的研发支出达17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占全年销售收入(8621亿元)的20.8%。近十年(2015-2024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2490亿元人民币。截止2024年底,华为研发人员约11.3万名,占总员工数的54.1%。
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多层面技术限制阻碍中国研发高端芯片。在设备方面,禁止向中国出售制造顶级芯片所需的超精密机器(如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最新款光刻设备),这类机器相当于芯片界的"刻刀",直接决定芯片的精细程度。原材料供应上,对制造过程中必需的特种化学品和超纯净硅片实施出口管制,如同切断雕刻所需的特种纸张和墨水。
软件工具方面,限制中国获取最新版芯片设计程序,导致设计5G手机等尖端产品所需的复杂电路图时缺乏有效工具。同时,依托已有的技术专利优势,在芯片基础构造原理等核心领域设置关卡,形成技术壁垒。这些限制使中国芯片企业难以突破14纳米以下工艺(相当于头发丝万分之一粗细的电路精度),与行业最先进的3纳米技术存在明显差距,倒逼国内转向组合式芯片拼接技术、开源芯片设计等替代方案寻求突破。
综上两点,目前国内的企业,能够拿出自研芯片几乎可以算作是财力与科研力的双重认可。是“高科技公司”的最佳背书。
1)具有注意力转移策略的显性特征
在小米对挖空车盖“夸大宣传”做出补偿方案后,百位车主要求退订并没有形成较大舆情。根据百度指数显示,5月14日至5月15日“小米汽车”搜索指数整体环比2%VS “小米芯片”环比上升88%。 同时尽管还没有任何具体的官方参数披露,但是在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上米系KOL矩阵均“不约而同”设置了有关小米“玄戒”芯片的议题。 丝毫没有受到车主维权事件发酵的影响。
2)持续塑造品牌定位
从2018年小米推动高端化路线开始,在公开发表和主流媒体露出中,小米始终不遗余力地要展示其“硬核科技”公司的品牌定位。
高科技企业形象有一个构建公式:专利数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
专利数量方面,通过搜索公开数据可以查询到,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华为以超14万件全球专利领跑,其中5G关键专利占比14%(全球第一),80%专利转化为芯片设计、5G通信等核心技术;小米持有4.3万件专利,5G专利占比3.5%,70%集中于影像优化、系统交互等应用层,技术转化率约45%。
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小米的研发投入支出为241亿元,华为的研发支出为1797亿元。两者存 在较大的差距。
客观地说,华为很棒,小米也不错,专利层面两者的差距主要还是由于身处不同行业研发的场景不同。 打个比方,餐馆研究和面技术和调料配方,农科院研究种子繁育和基因改造,并没有完全的优劣之分。
纸面硬实力难对标,但是并不妨碍“民间”舆论场中将两家不同定位的企业拿来做对比。回了“回应”这种用户心理,小米如果将PK的舞台限定在“能够自研芯片”(前文提到这本身验证了财力和研发力的综合实力),那么只要拿出一款自研芯片就能够极大地提升小米在用户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而老练的市场营销经理,往往善于利用消费者的认知阈值。 打个比方用户不用区分是基带芯片,还是影像芯片,还是充电器里的芯片,只要能自研芯片就很好。 再比如,不用具体了解芯片制程和实际芯片应用的差距,只要知道3小于7,7小于14,自家手机芯片比其他家制程差了一倍就行。
玄戒的推出,势必会扭转一部分用户对小米品牌的认知,让他们觉得小米和华为这类企业“差不多”,从而实现品牌定位的升格。
企业的品牌故事不仅要对普通消费者讲,更要对投资人讲。
今年小米在股价53港元左右曾做了一次高位配售。 这符合科技行业的常见融资逻辑。 小米目前在AIOT,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正值扩张期。 增发股票能够补充现金流,高位发股则意味着用更小的股权稀释来获取更多资金。 国内的美团,国外的特斯拉都做过类似的操作。
但是高位配售股票也有风险。
1)高价透支风险:现在以高价增发股票,就像提前预支了市场对小米未来的期待。如果接下来造车、研发等业务进展不如预期,股价可能像吹大的气球被戳破,就像市面上某些科技股高价上市后暴跌。
2)股票后继乏力:多印了3-5%的新股票流入市场,相当于原本1瓶茅台酒掺了水变成1.05瓶,短期内可能让每股的"含金量"下降,价格涨起来更吃力。
3)钱砸水里风险:融到的几百亿如果投到造车等长周期项目,就像农民春天借钱买种子,要等到秋收才能回本。中间万一遇到技术卡壳或市场变化,可能影响整体赚钱能力。
4)行业寒冬风险:如果全球手机、汽车行业突然遇冷,就像整个菜市场的菜价都在跌,即便你家蔬菜质量好,价格也可能被拖累着往下掉。
所以,对资本市场来说,单纯的制造企业,它的上升空间并不大,同时抵御外部行业性风险的能力会下降。 如果是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就大不一样了。 因此玄戒的推出,也是对资本市场的一剂强心针。
来源:复兴路老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