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锤炼诗句的执着,道尽了缓慢雕琢的价值。自然界中,万物遵循时序生长,太阳缓缓升起,花骨朵静静绽放,稻谷在四季更迭中成熟,这些缓慢的过程孕育着生机与美好;而骤雨倾盆、山崩地裂等骤然变化,往往带来破坏与灾难。于人类社会而言,亦是如此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是自然界中的好东西往往是缓慢的,就像太阳一点点升起,花一朵朵开,粮食成熟,细水长流,这些都是慢慢来的。相反,那些骤然的往往是灾难。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缓进方成大器,骤行易酿灾殃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锤炼诗句的执着,道尽了缓慢雕琢的价值。自然界中,万物遵循时序生长,太阳缓缓升起,花骨朵静静绽放,稻谷在四季更迭中成熟,这些缓慢的过程孕育着生机与美好;而骤雨倾盆、山崩地裂等骤然变化,往往带来破坏与灾难。于人类社会而言,亦是如此 —— 唯有秉持缓进的智慧,方能成就大器;若盲目求快、骤行冒进,则易酿灾祸。这一规律,在个人成长、文化传承与国家发展的历程中,皆得到了深刻印证。
缓进,是个人成长中厚积薄发的智慧。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缓进意味着沉下心来积累,在时间的沉淀中实现质的飞跃。人民日报曾报道的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承。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开始接触古诗词,在诗词的浸润中成长。青年时期,她经历了战乱、丧母、流离失所等诸多苦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诗词的热爱与钻研。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会利用一切时间阅读、背诵诗词,撰写研究文章。后来,叶嘉莹先生前往国外教书,在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她依然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深入研究西方文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诗词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词研究体系。她的每一次授课、每一篇论文,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打磨。从青丝到白发,叶嘉莹先生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潜心研究、耐心教学,培养了无数优秀的诗词人才,捐赠毕生积蓄设立基金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叶嘉莹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唯有缓进,方能在积累中夯实基础,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反观当下一些年轻人,渴望一夜成名、急于求成,在没有足够积累时便盲目追逐热点,最终因根基不稳而难有长远发展,恰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经受住风雨的考验。
缓进,是文化传承中守护根脉的坚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秉持缓进的理念,在岁月的打磨中延续文明的火种。人民日报多次聚焦的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四十余年如一日专注于古钟表修复工作。古钟表修复工序繁杂,每一个零件的拆卸、修复、组装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容不得半点马虎。王津没有为了追求效率而简化流程,而是以匠人之心,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修复环节。有时为了修复一个零件,他需要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反复试验多种方法,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缓进坚守,让一件件沉睡的古钟表重焕生机,也让故宫文物修复技艺得以传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中的这句话,恰是对王津等文物修复师工作的生动写照。相比之下,某些地方在文化开发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商业化、粗制滥造,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这便是骤行带来的恶果。
缓进,是国家发展中行稳致远的保障。国家的发展如同航行在大海中的巨轮,唯有缓进,才能避开暗礁,驶向远方。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科研团队始终秉持缓进的原则。从“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成功,到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推进,再到 “嫦娥” 探月、“天问” 探火,每一次重大突破背后,都是科研人员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不懈探索与积累。他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正是这种缓进的发展策略,让我国航天事业从跟跑走向并跑、领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如古诗所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陷入发展困境。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 无论是个人成长、文化传承,还是国家发展,都应遵循缓进的规律。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更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胸怀,拒绝急功近利,在缓进中沉淀力量、打磨品质。如此,方能成就大器,避免灾祸,书写属于自己与时代的壮丽篇章。
来源:老熊作文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