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王福重教授所谓“农民无用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06:01 2

摘要:在知识的殿堂本应闪耀着智慧与理性之光,然而,曾有北大教授王福重抛出“农民无用论”,其言论之荒谬,令人咋舌。他声称“农民跟我们吃到粮食的关系并不大,甚至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了。出大力流大汗,在我看来是一种懒惰和愚蠢,只有消灭农民,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这些言论不仅刺

在知识的殿堂本应闪耀着智慧与理性之光,然而,曾有北大教授王福重抛出“农民无用论”,其言论之荒谬,令人咋舌。他声称“农民跟我们吃到粮食的关系并不大,甚至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了。出大力流大汗,在我看来是一种懒惰和愚蠢,只有消灭农民,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这些言论不仅刺痛了广大农民的心,也暴露了其对历史、现实和农业发展的无知。在此,有必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支撑,对这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驳斥,还原农民群体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功绩与价值。

历史维度:农民是新中国的奠基者

回溯历史,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奠基者。

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奉献了一切。淮海战役的胜利,被陈毅元帅形象地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战役期间,支前民工累计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弹药730多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 。这些支前民工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推着独轮车,风餐露宿,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将粮食和弹药送上前线,保障了战役的胜利。没有农民的无私奉献,就没有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更没有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为了实现工业化,农民承担起了以农补工的重任。从1953年到1985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提取的资金超过8000亿元 ,相当于同期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三分之二。在统购统销政策下,农民将大量粮食低价卖给国家,自己却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例如,在1960年代的困难时期,农民们勒紧裤腰带,将粮食上交国家,自己则以野菜、粗粮充饥,只为了能让国家度过难关,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

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同样功不可没。20世纪50 - 70年代,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数以亿计的农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他们肩挑背扛,用最原始的工具,修建了大量的水库、水渠、堤坝等水利设施。如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历时近十年,全县50万人口中,先后有30万人参加工程建设。农民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引漳入林,解决了当地严重缺水的问题,同时也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层面:农民撑起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

从经济视角审视,农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贡献卓著。

粮食生产是国家稳定的基石,而农民则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尽管现代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农民的辛勤劳作依然不可或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9亿吨 ,连续多年稳定在较高水平,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数亿农民的默默付出。他们春种秋收,精心照料每一株农作物,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都坚守在田间地头。在一些传统农业产区,如黑龙江的北大仓,农民们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粮食的高产稳产。而在南方的水稻产区,农民们则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精耕细作,保障了水稻的丰收。没有农民的辛勤耕耘,就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14亿中国人的饭碗将难以端稳。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则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例如,在山东寿光,农民们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形成了从种苗培育、种植管理到蔬菜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海外市场。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为全国的蔬菜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农村电商的兴起,也让农民们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将农产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据统计,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3万亿元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5700亿元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农民的努力和创新。

农民还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城市的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辛勤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5亿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1.74亿人 。这些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着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城市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为工厂的机器运转注入动力,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没有农民工的付出,就没有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社会意义:农民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从社会层面考量,农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他们的存在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传承文化传统意义深远。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器,而农民则是稳定农村的关键因素。在历次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中,农村和农民都发挥了缓冲作用。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沿海地区大量工厂倒闭,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然而,这些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里引发社会动荡,而是纷纷回到农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农村的土地和农业生产,为农民工提供了最后的保障,使他们能够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这种“农村 - 城市”的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冲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农民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农村地区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从传统的节日庆典到民间艺术、手工艺,从古老的农耕技艺到乡土建筑,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农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了这些文化传统,使它们得以延续至今。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手工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此外,传统的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如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这些文化传统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的稳定生活和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农民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只有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对王福重错误观点的剖析与批判

王福重的“农民无用论”,不仅是对农民群体的诋毁,更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无知。

他认为农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种懒惰和愚蠢,这完全是颠倒黑白。农民的劳动是最艰辛、最朴实的劳动,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农业生产任务。从播种、施肥、浇水、除草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农民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农民还要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依然坚守在土地上,努力生产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种勤劳和坚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将农民的辛勤劳动贬低为懒惰和愚蠢,是对农民的极大侮辱。

他声称农民跟我们吃到粮食的关系并不大,这是对粮食生产过程的无知。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作,从选种、耕地、播种到田间管理、收割、晾晒,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农民的心血。虽然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农民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实现粮食的高产稳产。而且,土地只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劳动,土地不会自动长出粮食。将粮食生产的功劳完全归功于土地和技术,而忽视农民的贡献,是荒谬至极的。

他提出消灭农民国家才能真正富强的观点,更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没有农民就没有农业,没有农业国家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应该重视农民的作用,保障农民的权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消灭农民不仅无法实现国家富强,反而会导致粮食危机、社会动荡等严重后果。

王福重作为一名学者,本应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尊重事实和劳动人民。然而,他却发表如此荒谬的言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声誉,也误导了公众。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也违背了社会良知。

王福重的“农民无用论”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与历史事实和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农民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国家建设时期,还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国家的基石,是社会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和感恩的群体。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批判这种错误观点,捍卫农民的尊严和权益,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让农民在国家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来源:红色文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