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篆刻精品亮相中贸圣佳春拍 从江南望族到东瀛藏家的金石接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07:00 2

摘要:即将亮相中贸圣佳30周年春拍的吴让之刻“海陵张文梓树柏印信”寿山石印章,以3×3×5.3厘米的方寸之躯,承载着晚清篆刻巨擘的刀笔神韵,更串联起葛昌楹、方节盦、小林斗盦等中日藏家的百年传承脉络。这方印章不仅是吴让之“邓派”篆刻艺术的典范之作,更是一部活态的金石收

即将亮相中贸圣佳30周年春拍的吴让之刻“海陵张文梓树柏印信”寿山石印章,以3×3×5.3厘米的方寸之躯,承载着晚清篆刻巨擘的刀笔神韵,更串联起葛昌楹、方节盦、小林斗盦等中日藏家的百年传承脉络。这方印章不仅是吴让之“邓派”篆刻艺术的典范之作,更是一部活态的金石收藏史。

吴让之(1799-1870)作为“邓派”篆刻的集大成者,其艺术成就源于对邓石如“印从书出”理念的深度践行。此印以朱文篆刻“海陵张文梓树柏印信”,线条圆劲流畅,布局疏密有致,既承袭了邓石如篆书的浑厚气韵,又融入个人刀法特色:

刀法特征:以冲刀为主,行刀如笔,转折处隐现“披削”痕迹,如“海”“梓”等字捺画末端自然生发的飞白,正是吴让之“使刀如笔”的典型体现。章法创新:九字印文分三行排列,首行“海陵”二字占位略宽,与后两行形成视觉张力,呼应印主“张文梓”的籍贯(海陵,今江苏泰州)与字号(树柏),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边款价值:仅刻“让之”二字,以单刀直入,刀痕爽利,与印面风格形成“繁简相生”的对比,体现篆刻家对整体节奏的把控。

吴让之为张文梓刻“海陵张文梓树柏印信” 材质:寿山石 3×3×5.3cm

葛昌楹(1892-1963):浙江平湖“传朴堂”主人,其家族藏书五十万卷,尤以金石印章收藏著称。葛氏曾辑《丁丑劫馀印存》,此印即收录于卷十六,成为其“传朴堂藏印”的代表作之一。方节盫(1913-1951):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精研印泥制作与印谱编拓,其《伏庐藏印》《明清名人印谱》等著作至今为学界所重。方氏接手此印后,进一步丰富了其学术脉络。小林斗盦(1916-2007):日本当代篆刻泰斗,师从河井荃庐,曾多次赴华交流。小林氏题签并递藏此印,见证了中日金石文化的深度互动,其《怀玉印室藏印选》亦收录此作,成为海外研究吴让之篆刻的重要资料。民国拓本典范:1937年《丁丑劫馀印存》作为抗战时期金石学的“抢救性出版”,以原钤拓本保留了此印的原始风貌,为后世研究提供珍贵样本。日本学术影响:1982年二玄社《中国篆刻丛刊·吴让之》卷二、2009年小林斗盦编《怀玉印室藏印选》等日文出版物,推动了吴让之篆刻在日本的传播,印证其国际影响力。当代工具书价值:200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篆刻集粹》、2020年西泠印社《吴让之篆刻及其刀法》等著作,将此印作为教学范本,凸显其在篆刻技法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此印的稀缺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材质稀缺:寿山石为清代文人篆刻首选,此印石质温润,色泽凝重,符合吴让之“石宜古朴”的选材标准。创作稀缺:吴让之传世作品以闲章居多,此印为明确纪年、用途清晰的姓名印,且印主“张文梓”生平可考(海陵文人,与吴让之交游),具有文献与艺术双重价值。递藏稀缺:历经葛昌楹、方节盦、小林斗盦三级递藏,每一环节均附有明确的学术注脚,堪称“收藏史可考”的典范。

吴让之“海陵张文梓树柏印信”的现身,不仅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了一窥晚清文人艺术生态的窗口,更以百年流转的收藏传奇,诠释了金石文化的永恒魅力。从葛昌楹的“传朴堂”到小林斗盦的“怀玉印室”,这方寿山石印章早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一部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的文化史书。在2025年的拍卖语境下,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本体,更在于其承载的学术脉络与人文精神——这正是金石艺术穿越时空的核心力量。

来源:龙翱凤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