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教育服务行业的退费争议频发,成为学员与机构之间的矛盾焦点。从职业技能培训到兴趣课程,从线上网课到线下集训,退费诉求的背后往往交织着学员对学习效果的不满、机构服务流程的漏洞,以及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差异。要化解这一矛盾,需从学员的合理选择权与机构的履约责
近年来,教育服务行业的退费争议频发,成为学员与机构之间的矛盾焦点。从职业技能培训到兴趣课程,从线上网课到线下集训,退费诉求的背后往往交织着学员对学习效果的不满、机构服务流程的漏洞,以及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差异。要化解这一矛盾,需从学员的合理选择权与机构的履约责任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理性、透明的行业生态。
一、学员选择自由:知情权与决策权的保障
课程匹配度是退费的首要诱因
许多学员在报名时未充分评估课程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例如,部分职场人因“焦虑性消费”报名编程培训,却因基础薄弱或时间不足难以坚持;部分家长为孩子报名高价兴趣班,但孩子兴趣转移后要求退费。此类争议的核心在于,学员在决策时缺乏对课程内容、难度、学习周期的全面了解。
建议:学员应通过试听课、学员评价、课程大纲等渠道,明确自身学习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避免盲目跟风。
合同条款的“隐形门槛”
部分机构在合同中设置“开课7天后不予退费”“已激活账号视为服务生效”等条款,限制学员的退费权利。尽管机构可能以“保障教学秩序”为由解释,但此类条款若未显著提示或存在歧义,易引发争议。
建议:学员在签约前需仔细阅读合同,重点关注退费条件、违约金比例等条款,必要时要求机构对模糊表述进行书面解释。
二、机构责任明确:服务质量与履约能力的底线
教学服务与宣传承诺的落差
退费争议中,常见学员投诉机构“货不对板”:例如,宣传的“名师授课”实为兼职大学生代课,承诺的“一对一辅导”变为录播课,或课程更新滞后于行业需求。此类问题暴露了机构在师资管理、课程研发上的短板。
建议:机构需严格审核教师资质,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并在宣传中避免夸大其词。
三、构建理性生态:平衡双方权益的路径
合同条款的公平性
退费争议的解决需回归合同本身。监管部门应推动行业制定标准化合同模板,禁止“霸王条款”,例如规定“学员因不可抗力(如失业、健康问题)要求退费时,机构应按实际课时比例退还费用”。
退费争议的本质是教育服务供需双方的信任缺失。学员需理性评估自身需求,避免将教育服务视为“商品化交易”;机构则需以长期口碑为导向,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服务透明度。唯有在尊重学员选择自由与明确机构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而非陷入商业纠纷的泥潭。
来源:炙歌教育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