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痣变成恶性黑色素瘤?有 3 种痣要注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07:02 2

摘要:小时候,奶奶总爱说:“脸上的痣,点的是福气。”她指着我的鼻梁说,那颗痣是“招财痣”,不能动。但长大以后,健康讲座上医生却说,“这颗痣如果变大,就得当心了。”福气与风险,之间只隔着一层皮。

小时候,奶奶总爱说:“脸上的痣,点的是福气。”她指着我的鼻梁说,那颗痣是“招财痣”,不能动。但长大以后,健康讲座上医生却说,“这颗痣如果变大,就得当心了。”福气与风险,之间只隔着一层皮。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纠结:一颗痣,陪你几十年,突然变了样,它还是原来的“你”吗?还是已经暗藏杀机?

2014年,浙江某高校一位年轻女教师因“背后一颗痣突然变黑变大”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短短半年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不幸离世。这不是孤例。

在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虽不如欧美国家高,但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常常因发现晚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哪几种痣最值得注意?哪些变化是“危险信号”?今天我们从医学、行为、心理、社会多个维度,聊聊你皮肤上的那些“沉默的信使”。

要说“痣”这东西,几乎人人都有。大多数痣是良性的,但极少数可能演变为恶性黑色素瘤。关键在于如何识别哪些痣值得警惕。

我们先说三个“高危痣”的类型:先天性巨大黑痣、不对称变化痣、反复刺激后的变异痣。

先天性巨大黑痣,通常自出生便存在,面积超过20厘米。这类痣由于黑色素细胞异常增殖,本身的癌变风险就明显高于后天形成的小痣。

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统计,这种巨大痣的黑色素瘤发病风险约为普通痣的10倍以上。

不对称变化痣,也叫“非典型痣”或“发育异常痣”,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颜色多样。它们的外表常常与早期黑色素瘤极为相似,是最常被忽视的一类危险信号。

第三类,反复受到摩擦、搔抓、暴晒的痣,尤其是长在腰带、肩带、内衣边缘等高摩擦区域的痣,在慢性刺激中可能诱发细胞突变,成为潜在隐患。

但很多人会问:“我也有痣,怎么判断它是不是危险的?”

这里有一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标准,被称为“ABCDE”法则:

A(Asymmetry,形状不对称):良性痣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两边对称;黑色素瘤则往往形状不规则。B(Border,边界不清):健康的痣边缘清晰;危险的痣边缘模糊、呈锯齿状。C(Color,颜色不均):普通痣颜色单一;恶性变的痣颜色多样,可能从棕色、黑色到蓝色、红色。D(Diameter,直径>6毫米):大痣更需警惕,尤其突然变大者。E(Evolving,演变):最重要的标准。任何近期发生变化的痣都应引起重视,如隆起、出血、发痒、脱屑等。

痣的变化,往往正是身体在“说话”。

从病理机制上看,黑色素瘤的发生与黑色素细胞DNA突变密切相关。紫外线暴晒、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紊乱等,都是诱发因素。例如,澳大利亚人种白皮肤、强紫外线、户外活动频繁,使其黑色素瘤发病率居世界前列。

但在中国,黑色素瘤更多发生于脚底、手掌、指甲下等不易被太阳晒到的部位。这种“肢端型黑色素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不容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往往已是晚期。

许多患者在初期只是觉得“脚底长了颗黑点”“趾甲下黑了点”,直到出血、溃破才警觉,错失黄金干预期。

而心理行为,在疾病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现代人对身体的察觉远低于以往。手机、电脑的“注意力黑洞”,让我们越来越忽视身体的微小变化。很多人连洗澡都在匆匆忙忙,哪里会认真观察皮肤的每一寸?

甚至,有些人因“怕检查出问题”,干脆视而不见。这种“健康逃避”心理,在心理营养学中被称为“自我否定性健康行为”,是慢病与癌症高发现象背后的心理根源之一。

还有一种常见心理误区:误信偏方,延误治疗。有患者用香灰、醋、大蒜等“偏方”点痣,结果引发感染甚至诱导癌变。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防痣、护痣、防癌?

第一,定期筛查,建立“皮肤档案”。国内许多医院皮肤科已开展皮肤镜检查服务,通过放大镜与偏振光技术,观察痣的内部结构,判断其良恶性。

第二,注意生活中的“痣区安全”。穿戴不要压迫痣、避免反复摩擦,防止物理刺激诱导病变。脚底、乳下、腋窝等“盲区”,洗澡时要特别留意。

第三,合理防晒,尤其是高原、高海拔、户外活动频繁者,需使用防晒霜、遮阳帽等物理防护。紫外线对黑色素细胞的刺激,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第四,科学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与黑色素瘤的发生负相关。适当摄入深色蔬菜、坚果、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助于细胞修复与防癌。

第五,听从专业,拒绝“民间妙方”。正规皮肤门诊才是点痣的唯一正确选择。任何“祖传秘方”“某宝神器”,都可能把一颗简单的痣,变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痣的问题,说到底,不只是皮肤的事。

它牵涉到我们对身体的理解、对健康的态度、对生活节奏的掌控。一个社会越是重视健康教育,黑色素瘤的早期发现率就越高。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开始皮肤健康筛查,把“皮肤状况”纳入学生体检项目。这不仅是疾病预防的进步,更是健康观念的变革。

而在传统医学中,痣也被视为“气血运行”与“经络堵滞”的外在表现。《黄帝内经》云:“形气之所凑,痣乃生焉。”现代研究也发现,中医的“望诊”与现代皮肤镜观察在部分案例中有互补性。未来或可通过整合中西医学,探索更敏感、安全的筛查方法。

所以,别再忽视你身上的那颗“老朋友”了。

它可能是小时候的记号,也可能是身体在发出的警告。别让迟疑与拖延,变成一生的遗憾。

正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言:“世事如棋,乾坤莫测。”身体的棋局,能不能赢,取决于我们是否及时落子。

你身上的那颗痣,是不是也“变了个脸”?你会去检查吗?还是选择继续忽视?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