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上海顶尖民办教育集团世外迈出历史性一步,在美国马里兰州创办的海外第一所直属校——美国世外泉谷学校(简称,美国世外)正式在中国招生。
2023年,上海顶尖民办教育集团世外迈出历史性一步,在美国马里兰州创办的海外第一所直属校——美国世外泉谷学校(简称,美国世外)正式在中国招生。
这所占地近400亩的美式精英私校,从筹建之初便引发热议:
一所中国背景的学校,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美国教育市场立足?
万万没想到,这所学校很快交出了答卷。
短短两年时间,美国世外泉谷学校以惊人的速度跻身Niche美高榜单区域前列,学生首考SAT均分突破1500+,更在北美驯鹿数学竞赛、Mathcounts、JHMT等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
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这些外部成就,而是第一批从国内去到马里兰的孩子们:
有人从一枚小书虫,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知名学术辩论项目的获奖者;
有人从篮球爱好者偶然被校队挖掘,出征美国州内比赛;
还有学霸不再拼命卷成绩,而是找到学习内驱力,还将个人兴趣发展成“流量社团”...
他们不仅摆脱了「内卷」惯性,肉眼可见地成长,还将来自中国文化带给美国同学们。中西融合被这批孩子们实践到next level。
这一切,如何在这所中国人自己办的美国中学里实现的?
国内中产娃的蜕变:不卷也能「赢」
谈到送孩子去美初、美高,父母们最担心的就是适应问题。语言障碍、文化冲击、社交隔阂,每一项单拎出来都令人忧心。
三位美国世外的孩子却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当充分给予信任和安全感,他们不用外力就能自己往前,找到追梦的路。
晨哲就是其中之一。
受父亲从事外语工作的耳濡目染,晨哲在小学时就开始看英文著作。
初中进入国际体系后,从未刷过蓝思值的他通过海量阅读,在英语文学上达到超过国内同龄人的水平。
转入美国世外后,这份积累让他不止做一枚「书虫」,而是有了脱颖而出的契机。
美高的人文课堂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辨,许多托福高分学生都倍感压力,才9年级的晨哲却如鱼得水。
一次中秋篝火晚会上,他甚至用英文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国同学听得入神,原来中国神话可以这么美!
后来晨哲不仅在学术上保持高水平,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发挥更大影响。
他在“世界学者杯”中一路闯进决赛,站在位于耶鲁大学的冠军轮舞台上,和来自60多个国家的参赛者同台PK,拿下个人辩论、写作、协同创作三项大奖。
这还没完,回校后晨哲还萌生了创办辩论社的想法,拿着企划书交到校长手里。
从来没有9年级学生就创办自己社团的先例,但校长为晨哲打破了。如今,晨哲创办的辩论社不仅是美国世外的首个,还吸引了十多个孩子的加入。
晨哲(左一)在课堂内和同学们讨论
如果说晨哲在美国世外的土壤里,撕掉了中国孩子文科弱、只会死读书的标签,那么Quentin则在体育运动上刷新了对中国孩子的认知偏见。
在美高,体育是融入校园最好的方法。报到第一天,Quentin就感受到了。
那天他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放,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热火朝天的打篮球,立马被吸引加入。没想到,那场球成了一座桥梁,不仅为他带来友谊,甚至是一次追梦的机会。
他并非体育生,在国内时,对篮球的热爱在学业重压下没能释放。但到美国世外后,他有更多时间跟同伴切磋球技,也让校队教练注意到这个拼劲十足的中国男孩,破例将他招入球队。
自此之后Quentin生活变得更充实:白天上课,下午3:30放学后去校队训练两小时,每天雷打不动。为了精进技术,晚上夜自习后,他还会自己去体育馆独自加练一小时弹跳和速度。
半年后,他代表代表Junior Varsity二队,参加了马里兰州的校级比赛,学校在那场比赛里拿下第一名的好成绩。
Quentin身穿2号队服代表学校参赛
谈到未来,篮球已经被Quentin放到申请规划里。「未来或许可以凭篮球进美国大学」。
很多孩子在国内90%的时间都扑在学习上,到了美高,如果学校不充分引导,很容易被迫成为「零社交」的独行侠。
但在美国世外,孩子们似乎总能放松下来,让曾经不敢想象的梦,一步步走成现实。
如果说,晨哲和Quentin是在兴趣和专长领域撕下了中国孩子的外在标签,那么魔都女孩Mia则是从学术上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意义。
在上海读公立初中时,Mia每晚写作业到10点,周末被补习班填满。
尽管成绩优异,她却总担心“少补一门就会掉队”。不忍心孩子陷入无止境的内卷中,Mia爸爸在一众寄宿美高里相中了美国世外。
在没有了被迫卷的压力后,Mia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九年级的她主动选修AP物理,通过免费学习平台和校内老师「开小灶」指导,成绩稳居全A,还有多个A+。
更让父母惊喜的是她的蜕变:曾经连被子都不自己叠的女孩,成了宿舍里“最整洁的模范生”;她创办书法社,带着各国学生写春联、剪纸,甚至将春联贴满校园。
看到这批孩子们的成长,不禁让人感慨:原来没有了分数捆绑,孩子真的可以生出探索世界的内驱力。
如何点燃孩子内驱力?
美国世外给读者门带来了一份专属书单,
从经典文本中获取跨文化沟通智慧,构建全球化成长思维体系。
👇
托底式教育:把未知变成安全感
跟我们以前见过的美高牛娃不同,美国世外的孩子非常多元化,尤其是在小初阶段就读国内公立学校的孩子不在少数。
而与传统美高相比,美国世外的气质也完全不同。得益于中方主办的属性,他们更懂得中国孩子和家长的痛点、焦虑。
仅从下面几点来看,美国世外在一众美国中学里就是「无代餐」的存在:
学术中西合璧:
数学、物理由中方老师授课,夯实基础;人文课程由美籍教师带领,培养思辨。24*7小时“安全网”:中方班主任全程跟进,假期老师带队访校、旅行,生病时彻夜陪护。
文化浸润:中秋篝火晚会、春节剪纸活动、书法社团……让孩子成为自信的文化传播者。
语言融入:托福、SAT、竞赛,学校都负责安排培训和考试,学校本身就是SAT考点之一。
中国文化守住「根」:八年级以下有中文课,中国的语文、历史和地理课必修。
自主管理:
从“不叠被子”到规划AP考试,学校用过程性评估教会孩子平衡学业与生活。4月初恰逢美国放春假,在老师的陪同下参访了11所大学,过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假期。
教育能做到如此颗粒度,的确令人惊叹。
这背后是对中国父母的深度共情,正如校长岑晓华所说,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变成西方人,而是带着中国根基,与世界对话。
岑校长曾亲历国内国际教育从萌芽到内卷的全过程。他坦言,很多小留学生出国后,中文丢了,数学优势也没了,最后成了“夹心层”。
美国世外在办校之初反倒很明确,既要接轨美式教育,也要守住中国根基。
美国世外的两位校长
比如国内家长放不下的理科优势,美国世外直接「搬」到美国。世外最出名的就是它的师资厉害,美国世外不少数学、物理老师就来自世外中学IBDP。
在他们的带领下,孩子们的数理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其实,大部分美高并不允许学生在9年级选AP课程,但因为孩子们水平的确涨得太快了。岑校长和美方校长沟通了中国学生的学术特殊性后,破例给像Mia这样的孩子开放了AP课程。
也就不难理解前文提到的校内初中生有AMC8满分、高中部SAT首考全员1500+的学术底气从何而来了。
美国世外初中部夺得Mathscount地区赛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
在多数美国中学,中文也是令父母颇为头痛的。在美国世外的初中部,中文、历史和地理依然是中国孩子的必修课程,帮助孩子们依旧守住文化的根,并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多元视角。
春节时,孩子们排演古典舞《入画江南》,美国同学看得入迷,这种文化自信,恰恰来自日常浸润。“你连自己从哪儿来都说不清,别人凭什么尊重你?”
春节时,孩子们表演中国古典舞蹈《入画江南》(左),学校准备了拉丁美洲游戏Pinata
除了学术之外,传统美高最让中国父母头疼的,是“找不到人”。凡事都用邮件沟通,仅这一点就能让父母们备受折磨。
岑校长却要求老师做到两件事:“看得见”和“接得住”。比如中方班主任,24小时*7「在线」给孩子们提供了“大家长”的温暖。
学生换季感冒,有班主任凌晨三点陪着去医院,全程用微信给父母直播检查过程;春假带学生访校时,老师们提前联系多所大学,路线也安排得一清二楚。
不过,如果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会直接收走。这种“有边界的热爱”,反而教会了学生如何与权威平等沟通。
就像有美高父母告诉我们的,把孩子送出去念书,不是买张门票,而是托付一段人生。
美国世外泉谷学校无疑给出了令人倍感踏实的托底。
想了解美国世外招生政策?
👇扫码和美国世外老师聊聊👇
上海爸爸的真心话:我为什么敢把女儿交给美国世外?
和许多焦虑的低龄留学家长聊过天,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孩子出去后,我们就像断线的风筝。
但在美国世外泉谷学校,家长们的感受截然不同:
爸妈手机里就有中方班主任的微信,有问题随时沟通,老师会定期发来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还有定制化的报告PPT,每次带孩子们假期出门也会分享照片。
“孩子刚到美国那会儿,我半夜总摸手机——怕她发消息我看不到,又怕她真的发消息。”是很多低龄留学父母的真实写照。
Mia的爸爸也是如此。但这位在商场打拼多年的父亲,送女儿到美国世外后,焦虑被一扫而光。
女儿最朴素的成长是,被子叠好了,衣服也能自己洗了。
去年12月,Mia放寒假回上海。到家第一天,奶奶就发现孙女房间“不对劲”:书桌整整齐齐,被子叠成豆腐块。老人家偷偷感慨,叠了13年的被子,现在孩子终于能自理了。
美国世外的校园及住宿环境
更深的改变发生在女儿的学习驱动力上。
在上海读公办初中时,Mia是典型的“卷王”:周六早八点到晚八点连轴转,全科覆盖。
孩子的世界似乎被作业填满,每晚都要做到10点,这在班里竟然还算早的。
即便孩子成绩名列前茅,始终处在外界鞭策的恐惧焦虑中,这并非孩子的内生性成长,而是以透支孩子心理健康为代价。
转学美国世外后,Mia身上被同辈压力被迫卷的习惯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发的学习动力。
九年级时,Mia主动选修了AP物理,并且自己联系斯坦福学长辅导,一小时20美元的课费精打细算:“比上海便宜多了!”有次Mia爸爸想帮她找国内名师补课,女儿直接拒绝说,死记公式没用。
如今的Mia,让全家看到另一种成长可能:她即将参加约翰霍普金斯的夏校,自己联系社区做公益项目,甚至开始规划大学申请。
Mia爸爸笑称自己成了“甩手掌柜”。
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看完美国世外的孩子们,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
当你周围所有人都觉得你可以成为任何样子,这股「相信」的力量,就会破土而出,梦想成真。
”
重点来啦!美国世外泉谷学校这次给留学全知道的读者带来了一份专属书单。从经典文本中获取跨文化沟通智慧,构建全球化成长思维体系。
来源:留学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