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2024年末,上海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在昨天举行的2025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表示,上海将支持金融资源进一步投向绿色低碳领域,鼓励更多产品与服务创新。
“绿色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2024年末,上海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在昨天举行的2025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陶昌盛表示,上海将支持金融资源进一步投向绿色低碳领域,鼓励更多产品与服务创新。
陶昌盛指出,在ESG领域,上海积极探索标准建设和产品创新,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提升了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质量。2024年《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出台,推动了转型金融业务实践。上线了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产融资源的对接。
该论坛由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简称“CAFI”)、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简称“交大高金”)、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多位与会嘉宾从资本市场与金融五篇大文章、产业链主导企业的社会价值、乡村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出发,为坚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树立信心,表达了对社会责任投资发展的热切期待,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交大高金创院理事长屠光绍在论坛开幕致辞中强调了构建可持续金融体系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可持续金融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可持续金融和传统金融不是对立关系,可持续金融是传统金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升华和进阶;二是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是金融体系的系统变革,体现在包括金融发展目标定位、金融服务领域拓展、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功能深化、金融价值提升、金融改革推进、金融开放升级、金融管理完善、金融生态优化、金融理论创新等方面;三是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位、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打造中国可持续金融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提升中国可持续金融的创新发展力、带动引导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金融服务来践行社会责任,离不开广大的金融机构、科技平台的积极探索。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韩歆毅分享了技术创新可持续融资的可能性。他说,相较于间接融资的风险主要系于企业主体,新技术支持下的直接融资可以有效分散风险。比如,传统的资产证券化(如REITs)对于资产运营效率以及产生的收益评估难度大,但通过RWA可以将真实世界资产转化成数字世界可交易的通证,特别是光伏等新能源资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基础,专业机构评估模型与数字货币分账体系等创新,可以有效提升资产透明性,防范融资风险,降低融资门槛。该模式既能激活大规模产业融资需求,又能推动银行向交易银行转型、拓展中间业务,形成多方共赢格局,是值得探索的创新方向。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所副总监刘蔚以资本市场加大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为例,介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积极发展的债券ETF、红利低波ETF为代表的低风险、稳收益产品的成果。2025年1—4月,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1194亿元,其中,发行中小微企业支持债券59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债券发行116亿元;支持供应链ABS发行379亿元、小额贷款债权ABS发行575亿元。成功推出1—3年国债ETF和4只做市基准公司债ETF产品,截至2025年4月底,债券ETF产品规模2149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43%。
栏目编辑:金志刚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携手共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