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是天然想当“板凳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4:31 1

摘要:在上海地铁部分行程较长的线路中,乘客自行携带小板凳在车厢内插空就座的情况时有发生。乘坐行程较长的线路确实非常耗费体力,但自行携带小板凳不仅会阻挡其他乘客通行,占用较大车厢面积影响其他乘客站立,同时在晃动的车厢内也容易自己跌倒或绊倒其他乘客。为此,上海地铁多次发

在上海地铁部分行程较长的线路中,乘客自行携带小板凳在车厢内插空就座的情况时有发生。乘坐行程较长的线路确实非常耗费体力,但自行携带小板凳不仅会阻挡其他乘客通行,占用较大车厢面积影响其他乘客站立,同时在晃动的车厢内也容易自己跌倒或绊倒其他乘客。为此,上海地铁多次发文,呼吁广大乘客勿做“板凳族”。

但站在个体的角度,成为地铁“板凳族”,也是长距离通勤路上舒缓疲惫的无奈举措。当乘客在早高峰的沙丁鱼罐头中站立超过90分钟,生理极限的突破会模糊道德评判的标准。板凳族的出现,本质是个体想办法填补公共服务的供给缺口——在休息“刚需”面前,“1张板凳占据的空间相当于3位乘客的站立空间”“板凳族的存在会大幅提升紧急制动引发的碰撞事故概率”“车门区域‘板凳圈地’将使疏散效率大幅下降”这些维护通行权的表述,就很难发挥实质作用。

“板凳族”之所以引发集体安全与个体权益的不休争论,规则模糊也是重要因素——现行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并未明确禁止携带折叠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管理陷入“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灰色地带。尽管上海地铁2023年10月处理76起携带小板凳事件,但劝导为主的柔性执法难以形成威慑,再频繁的广播提醒也只是呼吁。当运营方自己也在人性化服务与安全管理之间左右摇摆,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公众对此事的认知混乱。

在没有明确禁令的情况下,禁止或放任都不是正解。首先要承认“板凳族”存在的合理性——在9号线、11号线设计之初,所涉郊区范围的居住人口远没有现在密集,在交通配套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增加轨道交通的发车班次,提升单位时间运力,才能从根源上降低乘客对自带座椅的需求。

其次,通过局部改造优化地铁车厢内部空间,比如在部分线路车厢中部划定“无站立区”,允许乘客在该区域使用便携座椅或短暂休息,同时保留两侧通道供通行。即通过分区管理策略,平衡休息需求与通行安全。

总之,当我们在早高峰的地铁里看到折叠椅展开的瞬间,不该只看到个人与规则的对抗,而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错位。解决板凳族困局,需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在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中寻找平衡点,如何让每个奔波的身影都能保有尊严,让公共安全红线不被逾越,这是超大城市治理应有的温度与智慧。

栏目主编:简工博

来源:西安新社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