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五十开外,头发却依旧乌黑亮丽,让人艳羡。到底白头发是岁数的锅,还是身体在悄悄“报警”?更让人揪心的是——头发白了,真的还有办法重新变黑吗?不少人心里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人到中年,满头青丝渐渐泛起白霜,仿佛岁月在头顶写下了“光阴”的诗。有的人三十刚出头,发际线还没往后退,鬓角却已冒出几根白发。
有的人五十开外,头发却依旧乌黑亮丽,让人艳羡。到底白头发是岁数的锅,还是身体在悄悄“报警”?更让人揪心的是——头发白了,真的还有办法重新变黑吗?不少人心里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说起白头发,十个人里有九个会甩出一句“老了呗”。可真相远没这么简单。白发不止是年龄使然,它是身体内部环境的“晴雨表”,是一个人气血、内分泌、甚至精神状态的综合体现。
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生产的黑色素减少或功能异常,是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
但这黑色素细胞为啥“罢工”?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
有一项2020年发表于《Nature》杂志的研究指出,压力能够通过释放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直接损伤毛囊中的黑色素干细胞,让它们提前“退休”。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经历重大打击后“愁白了头”。
而另一项由哈佛大学医学院团队主导的动物实验发现,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时,黑色素干细胞会被快速消耗,导致永久性白发。换句话说,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劳累的状态下,头发确实可能一夜白头——而且不是夸张修辞,是科学证实的现实。
在农村老家,一个老人说:“白头发就像霜打的地瓜,再也红不回去了。”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也未必绝对。
如果是因为营养不良、睡眠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可逆性因素引起的白发,是有可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逐渐恢复头发颜色的。比如:
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黑色素的形成。有个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病例显示,一位年轻女性因长期节食导致B12水平严重不足,短短几个月内头发大量发白。补充B12后,她的头发竟逐渐恢复了颜色。
还有一种更冷门但有趣的情况,叫做“黑发再生综合征”。这是临床上极为罕见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某些人经过严重疾病恢复后,黑色素细胞功能神奇复苏,白发重新变黑。虽然概率极低,但它的存在本身也在告诉我们: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
头顶白、两鬓白、后脑勺白,各有各的讲究。中医常说“发为血之余”,其实也有现代医学的对应解释。
头顶和前额多为雄激素敏感区域,如果这里出现白发,往往和激素水平失衡、甲状腺功能波动密切相关。而鬓角白发,则在一些研究中被发现与肾上腺疲劳、慢性压力和睡眠障碍有关。至于后枕部白发,如果集中爆发,有时候还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统对黑色素细胞的“误伤”。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项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的研究指出,自身免疫性白发在年轻人群中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不少人还合并有桥本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古人说“少白头,忧心人”,话糙理不糙。但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大,情绪内耗严重,白发不再是长寿老人的“特供”。
在云南大理一个长年跟高原气候打交道的藏族村庄,研究人员发现,当地50岁以上人群白发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何在?饮食天然、多晒太阳、心态豁达、睡眠良好。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却是防止黑色素细胞“早退”的关键。
而在广州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近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白发问题。归因?学业压力、作息紊乱、熬夜刷手机、饮食高糖高油,这些现代“文明病”正悄然让年轻人提早进入“白发门槛”。
科学从来不相信宿命。近些年,关于黑色素细胞再生的研究不断有新突破。
2023年,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一支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论文指出,黑色素干细胞其实并非完全不可逆退化,而是可能因细胞微环境变化而“迷路”。
换句话说,不是它们死了,而是“走丢了”。如果能通过某些生物机制“引路”,它们或许还能“回归岗位”。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也在老年毛囊黑色素干细胞的迁移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了细胞间通讯对黑色素生成的影响。这些研究都在悄悄地告诉我们:未来有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微环境,恢复毛囊的黑色素功能,从而让白发“返黑”。
但这一天到来之前,老百姓能做什么?
老百姓常说:“气大伤身,愁多伤发。”这不单是情绪问题,更是生理问题。
情绪波动过大,交感神经系统亢奋,会导致毛细血管收缩,毛囊供血不足,自然白发就多了。
建议从以下几个冷门但实用的角度出发,或许能缓一缓白发的“进军速度”:
夜间光污染控制:研究发现,夜间睡眠时暴露在微弱灯光下,也会影响褪黑素分泌,从而间接影响激素与黑色素生成。农村中关灯睡觉的习惯,反倒比城市更健康。
肠道菌群调节:一项来自中国农科院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会影响维生素合成,尤其是B族维生素的吸收效率,进而影响黑色素代谢。
所以,吃点发酵食品,比如自家做的酸菜、豆腐乳,对头发也有好处。
咀嚼功能保养:牙口不好,营养吸收差。研究表明,咀嚼功能与脑部供血、激素调节、神经活性密切相关。一口好牙,可能不止决定吃得香,还影响你头顶的“黑白分界线”。
头发的颜色,就像一棵老树的年轮,看似悄无声息,实则记录着身体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白发不是一种病,但它可能是很多事情的早期信号。
不必谈白色而色变,也别对变黑抱太高幻想。更重要的,是把身体照顾好,把心情呵护好,让岁月在头顶留下的,不只是颜色的改变,而是生命的沉淀。
头发白了能不能变黑?答案是——有可能,但更关键的是,它提醒人要“往内看”,从身体深处找到真正的答案。
健康小提示
北方干燥寒冷,建议多摄取富含维生素B群的杂粮和豆类,晚饭后泡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南方湿热,可以多吃绿豆、薏仁、莲子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睡前避免看电子产品,减少交感神经兴奋;高原地区日照强烈,外出注意遮阳帽和补水,适当补充抗氧化物质如番茄红素、花青素,有助于减缓黑色素细胞氧化压力。
参考文献
[1]林建华,张丽红.压力与白发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11):1181-1185.
[2]刘珊,陈宇航,赵月.黑色素干细胞功能及其在白发形成中的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09):653-657.
[3]王雅静,赵明哲.肠道菌群与毛囊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4,36(04):412-418.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嘉佳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