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抬头,专家提醒:三类易感人群,预防有妙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09:40 2

摘要:随着气温变化和人员流动增加,新冠感染病例在部分地区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作为一名长期在呼吸科工作的医生,近期门诊中确实遇到不少感染患者,他们常常带着同一个疑问:"新冠不是已经结束了吗?"

随着气温变化和人员流动增加,新冠感染病例在部分地区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作为一名长期在呼吸科工作的医生,近期门诊中确实遇到不少感染患者,他们常常带着同一个疑问:"新冠不是已经结束了吗?"

事实上,新冠病毒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常态化"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根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国多地监测点的新冠病毒检出率较上月有所提升,部分城市的感染率上升了约15%。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正在不断变异,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发现超过200个变异株,其中部分变异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这意味着即使曾经感染过或接种过疫苗,仍有可能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在临床实践中,我观察到三类人群对新冠病毒尤为敏感,需要格外注意防护。

第一类是免疫力低下人群。这包括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以及免疫系统受损者。一位78岁的高血压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原本稳定的血压明显波动,甚至出现了短暂的心功能不全,康复周期远超年轻患者。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病毒的"防火墙",而这类人群的"防火墙"强度不足,病毒更容易突破防线并引发严重后果。研究表明,基础疾病患者感染新冠后转为重症的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3-5倍。

第二类是密集接触高风险场所人员。医护人员、交通服务人员、教师等职业群体,由于工作性质需要接触大量人群,暴露于病毒的机会显著增加。一项针对公共场所的病毒采样研究显示,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中,空气中检测到的病毒颗粒浓度最高可达开放场所的8倍。

"病毒传播遵循人口密度原理,人员越密集,传播风险越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第2期

第三类是未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虽然疫苗并不能100%防止感染,但数据清晰地表明,接种疫苗的人群即使感染,重症率和死亡率也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完整接种疫苗序列的人群,重症风险可降低约70%。

面对新一轮可能的感染高峰,这三类人群应该如何做好防护呢?

首先,保持科学的防护意识。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佩戴口罩仍然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措施。有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口罩可以减少约80%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不需要全天候戴口罩,但在医院、公共交通等高风险场所,口罩是不可或缺的"护盾"。

其次,增强个人免疫力是长期有效的防护策略。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适度的运动能显著提升免疫系统功能。研究发现,每晚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的人群,免疫细胞活性比睡眠不足者高出约3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D,它在调节免疫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多项研究证实,维生素D水平充足的人群感染呼吸道病毒后症状更轻。适当晒太阳、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等,都有助于维持体内维生素D的平衡。

第三,做好环境卫生和通风。空气流通是减少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对于无法保证自然通风的场所,可以考虑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第四,对于高风险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建议在流行季节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限制社交活动的高龄人群,感染率比维持正常社交的同龄人低约45%。

第五,对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应主动减少外出,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一个感染者在症状出现的初期,传染性最强,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染给周围3-5人。

这次新冠病毒的抬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疫情初期的紧张状态,而是提醒我们,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健康习惯和防护意识。病毒与人类的共存将是长期的常态,科学防护而非过度恐慌,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记得有位老教授曾说:"防疫不是一时之急,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格外有意义。通过科学防护和健康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在与病毒共存的环境中,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3月刊《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趋势及易感人群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4年第4期《季节性呼吸道疾病防控指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第2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更新》

来源:聪明的菠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