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罩摘了,聚会恢复,旅游火热,大家似乎都在默契地“忘记”新冠这回事。可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多人出现发热、咳嗽,朋友圈又开始晒抗原了。2025年新增病例趋势图也随之曝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为何疫情数据又涨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口罩摘了,聚会恢复,旅游火热,大家似乎都在默契地“忘记”新冠这回事。可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多人出现发热、咳嗽,朋友圈又开始晒抗原了。2025年新增病例趋势图也随之曝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为何疫情数据又涨了?
是病毒变异更强了,还是我们太放心了?这次的数据背后,藏着怎样的信号?答案并不简单。
国家疾控中心5月中旬更新的通报显示,近一月全国新增本土新冠病例较上月增长约38%,其中多个城市已连续出现聚集性传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季节性感冒波动,而是病毒传播链条再次被点燃。
这次抬头的不是老熟人“奥密克戎BA.5”,而是它的“表亲”——JN.1变异株。别看这个新名字听着陌生,它早在去年底就在欧美多个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传播力比之前的变异株更强,传播周期更短。
JN.1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被监测到,流行趋势增长明显,尤其在一线城市和人口流动集中的区域表现突出。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的分析,这一变异株在受感染人群中呈现出“隐性感染比例上升”的特点。
也就是说,很多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但依然具有传染性。这就让防控难度变得更高,一旦有人群聚集、通风不良、口罩缺位,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机。
再看趋势图,近期疫情呈现的曲线不像是“偶尔冒个尖”,而是连续3周保持上升状态。尤其在广东、江苏、北京等地,门诊发热病例数和新冠抗原阳性率同步增加。
很多人会问,不就是发烧咳嗽吗?值得紧张吗?这得分人说。老年人、慢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依然是这波感染中最“吃亏”的群体。一些医院已经报告过重症病例集中于这类人群,且住院时间延长,康复速度慢。
年轻人虽然症状轻,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少感染者出现持续性咳嗽、乏力、注意力下降等“长新冠”表现,对学习、工作的影响不容小觑。即便不住院,也有可能拖上好几周恢复不过来。
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酝酿升级防控措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部分医院已恢复发热门诊分流制度,公共场所再次加强通风和消毒频次。个别高校甚至暂停了线下大型集会,改为线上举行。
不少人不理解:不是已经“共存”了吗?怎么又收紧了?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而是一种针对性干预。如今的防控理念早已从“清零”转向“精准防控”,谁风险高,就保护谁;哪里爆发,就管哪里。
国家卫健委呼吁,当前疫情形势虽未失控,但仍需关注病毒变异趋势,加强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建议接种新一代针对XBB及其子代株的疫苗。
目前,国产新冠XBB疫苗已于去年底上市,并在多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接种服务。这类疫苗对JN.1变异株仍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能力,接种后可显著降低重症与死亡风险。
不过现实是,不少人对疫苗“打够了”,产生了“疫苗疲劳”。有些人甚至说:“我都阳过三次了,还打什么?”这种想法,其实存在误区。
每次感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少,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苗的作用并不是“防感染”,而是“防重症”,尤其对高风险人群来说,是关键的保护伞。
再说一个细节,不少“二阳”“三阳”人群的症状比第一次更严重,这和病毒变异、个体免疫状态都有关系。不能因为“熬过一次”,就掉以轻心。
日常防护也不能全靠“玄学”。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公众在室内人群密集场所已不再佩戴口罩。而在地铁、商场等密闭空间,病毒传播的风险比想象中高得多。
专家建议,在人多、空气流通差的地方,口罩依然是必须的防护措施。尤其是近期有发热、咳嗽症状的人群,更应该主动戴好口罩,减少传染他人的风险。
除了口罩,保持良好作息、勤洗手、适当锻炼、注意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免疫力。防护,不只靠“外壳”,更靠身体的“底盘”。
一些人感染后自行服药,啥药火就买啥,甚至有人混着吃退烧药和抗病毒药。这种做法有风险。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等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还有人一咳嗽就上抗生素,其实大多数新冠感染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还可能引起耐药问题。感冒药≠万能药,别盲目“堆药”。
这波疫情还带来了一个新的现象:儿童感染比例上升。去年底以来,不少托幼机构、学校出现局部传播。小孩抵抗力低,一旦感染,症状可能更明显,家长也更容易焦虑。
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出现持续高烧、胸闷、呼吸急促时要及时就医,切勿拖延。同时,减少带孩子去人多密闭场所,让他们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从全球趋势看,新冠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周期性波动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表示,新冠仍是全球公共卫生威胁之一,不能放松警惕。
这就像流感,每年都来,只是以不同的“脸面”登场。但不同的是,新冠的变异速度更快、传播力更强,影响范围更广。常态化不等于忽视,适应不等于麻痹。
所以,别再指望“一次阳”就搞定一生的免疫。对抗病毒,靠的不是“硬扛”,而是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这波上升期虽然没有引发全面恐慌,但每一次感染都是一次身体的考验。
未来是否会再次升级防控?这得看病毒会不会继续“进化”,人群免疫水平是否跟得上。短期内,仍需保持灵敏的监测和灵活的应对机制。
如果趋势图继续升高,不排除部分城市会采取临时性的限制措施,比如线上办公、学校弹性上课等。但不会回到从前那种“封控式”手段,只要大家配合,精准防控仍是可行的路径。
说到底,防控不是为了限制生活,而是为了让生活不被打断。每一个人都在这场“长期赛”中扮演角色,不是旁观者。主动防护,是给自己和家人最实在的安全感。
别等到发烧才想起口罩,别等到住院才想起疫苗。新冠虽然“常态化”,但不代表可以“常忽视”。病毒还在,我们也要在状态里。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周报(第18周)[R].2025-05-10.
[2]王丽娜,张义君.新冠变异毒株JN.1的传播特征及防控建议[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5,35(04):412-416.
[3]李海霞,赵新宇.基于XBB毒株的新冠疫苗保护效果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25,32(03):322-325.
来源:包医生健康守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