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新冠感染再抬头,这5类人要特别注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03:45 2

摘要:4月全国范围内的门急诊数据扑面而来,一个数字让人坐不住:新冠阳性率飙升至16.2%,连续三周高居各类呼吸道病毒首位,妥妥地压过了往年常见的“老熟人”——鼻病毒和流感病毒。

春天刚过,夏天未满,按理说应该是呼吸道病毒的“淡季”,可现实狠狠打脸了预期。

4月全国范围内的门急诊数据扑面而来,一个数字让人坐不住:新冠阳性率飙升至16.2%,连续三周高居各类呼吸道病毒首位,妥妥地压过了往年常见的“老熟人”——鼻病毒和流感病毒。

这不是简单的“卷土重来”,这是一次悄无声息却来势汹汹的反扑。

而更扎心的,是住院病人的数据。

那些本该在重症监护室里对抗细菌或其他病毒的患者,却被新冠“偷家”:新冠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如果还抱着“新冠已经过去了”的幻想,那只能说,这波病毒已经悄悄进了家门,你还在门外晒太阳。

这次的“主角”不是最初那只原始毒株,而是它的“后代”——XDV变异株以及它的子分支NB.1.8.1。名字听着像某种工程代码,但它们的真实身份,是奥密克戎家族的“重组儿孙”,从JN.1和XDE这两位“前辈”身上借了基因,变得更擅长隐匿、更容易传播,甚至更难识别。

很多人来问:“那这病毒有什么特别的吗?”

说白了,它不像最早那波让人没日没夜咳嗽发烧、嗅觉丧失,它更“聪明”,更“油滑”,轻症、无症状多,但一旦打中了体质弱的人群,就可能直奔肺部下沉。最关键的是,它传播太快,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病毒已经在家庭、办公室、地铁车厢来了一圈“巡演”。

这时候,问题的关键不是“大家会不会感染”,而是“谁最容易中招、最容易出问题”。现在是时候讲讲那五类必须特别注意的人群了。

第一类: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

每年呼吸道病毒流行季,最让人心惊的不是感染人数多,而是老年人的死亡率抬头。免疫系统老化这件事不是说说而已。

很多老年人连基础病都没管好,血压高、血糖乱、心功能差,病毒一来,没几天就能把肺“填满”。更糟糕的是,一些老人住得偏远,子女不在身边,发烧都没人发现,等发现,已经是肺炎中后期。

很多老人有个“老毛病”:不愿意去医院。有时候咳两声就自己找点中药喝,或者干脆说“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但新冠不是老寒腿,它不是靠忍就能好。尤其是这波XDV,发展快,拖不得。

第二类:免疫力低下人群,比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长期服用激素的人。

这些人原本就像“关了门的城堡”,病毒只要找到一点缝隙就能攻进来。免疫系统压根儿没有“储备军”,一旦正面对垒,往往是病毒轻松取胜。

很多癌症患者术后身体极度虚弱,血象低、白细胞少,稍微一点感染就能引起全身链式反应。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者,比如肾移植、风湿类疾病患者,基本没有抵抗力,病毒在体内就像在酒店里度假,没人驱赶。

第三类:慢性基础病人群,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患者。

这类人群的问题是“表面没事,背后隐患太多”。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本身就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高血压常年吃药也会影响身体代谢。慢阻肺患者更是新冠的“最爱”,肺本来就不行,再来个病毒,呼吸困难直接加倍。

而且这类病人有个共性:不爱换生活习惯。熬夜、不锻炼、吃得重油重盐,等到病毒找上门,再来后悔已经晚了。

第四类:孕妇。

别以为年轻就无敌,孕妇的免疫系统在怀孕期间是“人为压制”的,为了不排斥胎儿这个“半外来物”,母体的免疫力会主动降低。这就给了病毒可乘之机。

去年冬天某三甲医院产科就出现过一例孕妇新冠感染后肺炎并发早产的案例,孩子早产、体重偏低,母亲恢复也非常缓慢。怀孕不是“护身符”,反而是“风险提示”。

第五类:频繁接触人群,比如教师、快递员、地铁安检员、医护人员等。

他们没有基础疾病,也不一定年纪大,但问题是——暴露机会太多了。每天接触几十甚至上百人,有人戴口罩,有人不戴,有人刚从医院回来,有人刚从外地返京。这种高频接触,就像在病毒面前翻硬币,迟早会中招。

尤其是在密闭空间中工作的,比如电梯维保人员、地铁司机等,一旦感染,传播链速度极快。这类人群不能只靠“自己小心”,还得靠单位管理、制度保障和群众配合。

讲完这五类人,必须点破一个误区:别再以为“反正感染过一次就没事了”。奥密克戎的“后代”们,变得更具逃逸能力,之前的免疫力很可能挡不住现在的病毒。更别说,感染一次并不意味着“获得终身豁免”,这不是水痘,这是不断“进化”的病毒军团。

更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感染后,明明症状轻却咳嗽不止,后遗症开始浮现。嗓子干、气短、乏力、注意力难集中,这些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病毒对呼吸道、神经系统的真实损伤。有个50多岁的老师,感染后一直咳嗽,连讲三节课都吃力,最后不得不休假两个月

病毒的进化,不是“愈来愈毒”,而是“越发狡猾”。它知道怎么避开检测、怎么跳过免疫系统、怎么在人群中隐蔽传播。我们不能再用三年前的心态来看待现在的新冠,更不能靠“佛系养生”来对抗病毒传播。

记住:防护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未来的自己留条退路。口罩、通风、勤洗手,这些看似陈词滥调的东西,在病毒面前依旧是最有效的“老三样”。如果你属于那五类人,别等发烧才后悔没戴口罩。如果你周围有人属于那五类人,别以为他们“还挺精神”,病毒从不看脸色。

生活里最怕的不是大灾大难,而是“没意识到的慢性风险”。新冠就是那种悄悄潜伏在日常中的“慢刀子”。它不一定让你立刻倒下,但可能让你喘不过气、咽不下饭、睡不好觉。

它不是恐慌的理由,而是警惕的信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4月全国流感监测周报[EB/OL].(2025-05-06)[2025-05-10].

[2]王明,李丹,张莉.高龄老年人新冠病毒感染后肺功能变化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12):1292-1296.

[3]吴岚,郑伟,陈卓.新冠病毒变异株XDV临床特征及免疫逃逸机制分析[J].中国病毒学,2025,35(04):407-412.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