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地区的阳性率普遍高于北方,而且一些早期出现上升趋势的省份已经出现疫情增幅放缓的信号。虽然整体疫情仍被认为处于“低水平流行”,但这种上升轨迹表明,病毒正在寻找新的漏洞,悄悄地扩散。
2025年4月以来,新冠病毒的感染率在中国大陆和亚洲多个地区又有了抬头的迹象。
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疫情的风险正在逼近?我们是否需要再次提高警惕,甚至考虑重新接种疫苗?这正是当前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从2025年3月底到5月初,新冠病毒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的检出率明显上升。
其中,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从7.5%上涨至16.2%,几乎翻了一倍。住院重症呼吸道感染中也出现类似趋势,从3.3%上升到了6.3%。
这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数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地区的阳性率普遍高于北方,而且一些早期出现上升趋势的省份已经出现疫情增幅放缓的信号。虽然整体疫情仍被认为处于“低水平流行”,但这种上升轨迹表明,病毒正在寻找新的漏洞,悄悄地扩散。
不少人可能会以为,这和2020年、2021年的大流行相比不过是“小风波”,其实不然。病毒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它变得更隐蔽、更难察觉,甚至很多轻症患者在未检测的情况下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感染。这正是它重新扩散的最大“优势”。
这波感染潮的背后并不是老面孔,而是一种与之前毒株有所不同的变异类型——JN.1毒株。它是XBB系列的一个分支,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目前,包括香港、新加坡在内的多个地区病毒基因测序数据显示,JN.1及其相关变异体(如LF.7和NB.1.8)已经成为主要流行株。
香港方面的反应尤为迅速。自去年11月起,香港便引入了针对JN.1的新冠疫苗,并于今年将接种对象扩大至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这一举措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基于当地病例数据的科学判断。
就在5月初,香港通报了两起儿童新冠重症个案,一位是17个月大的女童,合并感染了腺病毒和鼻病毒,病情危重;另一位是13岁少女,患上了由新冠引发的肺炎,目前仍在治疗。
这些真实的个案让我们很难再用“儿童只是轻症”来安慰自己。
目前,中国内地尚未更新疫苗接种策略,但面对JN.1毒株的传播趋势,是否应当跟进已有地区的做法,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虽然病毒阳性率在上升,但中国疾控中心明确表示,目前引发大规模疫情的风险较低。这并非安慰,而是基于多点监测与综合评估得出的判断。相比2024年夏季的疫情高峰,今年的感染曲线更为平缓,而且医疗系统并未出现明显的负荷增加。
这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群体免疫屏障依然存在,绝大多数人已经有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的经历,体内仍有一定的免疫记忆;病毒虽然变异,但目前并未表现出更强的致病性,重症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上升。
免疫力不是永恒的盾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自然获得的免疫还是疫苗带来的保护效果,都会逐渐减弱。这也是为何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推动额外加强剂接种,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
这次疫情上升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免疫力较弱”的群体影响更明显。在柬埔寨和泰国,当地卫生部门已经提醒这些人群积极做好防护,避免在雨季期间暴露于病毒环境中。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或者自己是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病患者,那么近期出现以下情况要特别注意:持续低烧超过两天、干咳加重、体力明显下降、呼吸变急促、出现胸闷或胸痛。这些都是可能的“异常表现”,就应尽早就医做核酸检测。
除了常规的防护手段,如戴口罩、避免去人多密闭场所外,是否接种JN.1疫苗加强剂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香港卫生署建议,未完成疫苗初始接种的人群应尽快补种,已完成接种者也应根据个人风险情况考虑加强剂。尤其是老人和有基础疾病者,不妨咨询医生评估后再做决定。
很多人都有一种“等着国家安排”的心态,但面对病毒,每个人其实都在防线中扮演着角色。即便没有大规模封控,个人防护意识依然不能松懈。尤其是当疾病症状不再典型、传播途径更隐秘的时候,主动监测和科学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
比如现在大家习惯将感冒咳嗽当成“普通上火”,殊不知背后可能是新冠病毒作祟。没有症状也可能携带病毒,这就是为何香港等地加强污水监测的原因。通过检测社区污水中病毒含量,可以在医院数据上升前,提前发现病毒扩散趋势。
这轮新冠病毒的“回潮”,虽然不像当初那样汹涌,但它的隐蔽性和周期性,提醒我们病毒仍在,风险仍然存在。
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科学认知,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应对像JN.1这样传播力更强的新变异株,更要早做准备,而不是等到身边人陆续感染后才开始慌张。
疫情不会永远过去,但我们可以学会与它更理性地相处。科学不等于恐慌,准备不是多余。只要每个人都多一分警觉,社会整体就能多一分安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5年第14—18周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情况通报[EB/OL].(2025-05-08)[2025-05-15].
[2]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新冠疫苗接种安排及JN.1毒株防控建议[EB/OL].(2025-05-12)[2025-05-15].
[3]新加坡卫生部.周期性新冠疫情波动情况通报[EB/OL].(2025-05-13)[2025-05-15].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