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圈也陆续看到有人发烧、嗓子疼、阳了,大家的敏感神经又被调动起来。说实话,这种反应非常正常,因为我们经历过了那几年防控最紧张的日子,谁都不想再来一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不少人都在问我,是不是新冠又开始卷土重来了?诊室里,咳嗽发烧的患者又多起来了,有些人已经是“二阳”“三阳”之后的“再中招”。
朋友圈也陆续看到有人发烧、嗓子疼、阳了,大家的敏感神经又被调动起来。说实话,这种反应非常正常,因为我们经历过了那几年防控最紧张的日子,谁都不想再来一遍。
但我们得冷静点看这件事,新冠现在的传播,跟我们当初面对的那个“陌生病毒”已经不太一样了。
先说传播,确实,这一波感染来得有点快,尤其是气温变化大的时候,气道病毒活跃,包括新冠病毒的变异株。
最近流行的多是XBB系列的亚型,变异能力强,传播快,但它的致病力已经明显降低了。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个“有传播力的流感”,而不是那个让我们谈之色变的“新冠初代”。
我这几周门诊里遇到的患者,大多症状都比较轻,主要就是发热、咽痛、浑身酸疼、咳嗽,持续时间三五天。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很多人感染过几次了,体内已有一定的免疫基础,所以症状不会太重。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有一类人群,还是得格外注意:老年人、慢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这类人群一旦感染,虽然不像最初那样容易重症,但恢复时间会拉长,容易引发并发症。
就像我接诊过一位70岁的糖尿病老爷子,感染后虽然没高烧,但持续低热、咳嗽不止,血糖也一度失控,最后住院观察了几天才慢慢恢复。
新冠的“反复感染”问题,也是大家最近特别关心的。有些人一年内阳了三四次,甚至觉得是不是得了“后遗症”。但咱们得明白,病毒在变,免疫力也在变,尤其是很多人疫苗打得早,抗体水平下降,本来就容易再次感染。
而且,新冠病毒和流感、普通感冒病毒一样,属于RNA病毒,变异快,免疫逃逸能力强。这不是你免疫差,而是病毒太“聪明”。
那是不是每次感染都得担心“后遗症”?其实目前来看,大多数人是不会有长期后遗症的,尤其是症状轻、恢复快的人。
但确实有小部分人,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长新冠”表现,比如乏力、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好、情绪波动这些。它更像是身体经历病毒侵袭后的“慢恢复期”,你可以理解为“身体在调试系统”。
我看到有患者说,自己阳过以后老觉得没精神、脑子慢了半拍,一检查也没什么问题。这种情况,在我接诊的患者中也有出现过,但通常几周到几个月会逐渐改善。
保持良好作息、适度运动、营养支持,是恢复的关键。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焦虑,把它当成“慢性病”去担心,反而会拖慢恢复。
再来说说疫苗的事。很多人都在问,还要不要打?打了没用怎么办?我得说,疫苗依然是防止重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加强针、次世代疫苗的接种,能有效提升免疫反应,虽然不能百分百防止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率。
现在国家已经推出了针对变异株的次世代疫苗,建议高风险人群积极接种。别等到感染了才后悔,疫苗不是让你“永远不阳”,而是让你阳了也没事。
空气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新冠还会在我们身边长期存在,但它正在变得“可控”,就像我们对待流感一样。我们不用再用“封控”的思维去看它,而是要学会与它共存,但不是“躺平”,而是更智慧地面对。
有些人会觉得,“我都阳了三次,免疫力是不是完蛋了?”其实不是。每次感染都会激发一次免疫反应,反而可能让你对病毒的识别更快。但也别因此掉以轻心,过度疲劳、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好这类问题,反而更容易让人“破防”。
保持免疫系统的活力,不是靠吃保健品,而是靠每天的生活节律。吃饭、睡觉、运动、情绪管理,每一项都对免疫力有影响。尤其是情绪,焦虑、抑郁会通过激活“压力轴”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这不是鸡汤,是脑-免疫系统的真实反应。
我自己在去年也感染过一次,咽喉痛得像吞刀片,躺了两天,第三天就能正常上班了。那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感染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很多人是靠“扛”,不吃药、不休息,靠意志力硬撑,结果拖成了慢性咳嗽、反复低烧。这种做法,其实是“赔了健康又误了事”。
现在的门诊里,最常见的不是“急性重症”,而是那些感染后恢复不理想的患者。他们的困扰不是发烧,而是“咳了一个月”“嗓子还是干”“晚上睡不好”。
这些慢恢复期的问题,不是靠抗生素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时间、耐心和一点点对自己身体的体察。
口罩还要不要戴?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如果你是高风险人群,或者家里有老人,建议在密闭空间、人员密集场所还是戴上。尤其是医院、电梯、地铁这种地方,戴口罩不仅防新冠,流感、支原体、鼻病毒也能挡一挡。
很多人问我,“医生,这是不是就要像感冒一样了?”我会说,它不像感冒,但我们可以像对待感冒一样应对它。
区别在于,新冠的变化速度更快,感染率高,但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搞定它。我们要做的,不是过度恐慌或者掉以轻心,而是找到那个中间点:不逃避、不忽视,该防的防,该躺的躺。
社区层面的感染高峰,也不等于“新一轮大流行”。这更像是一次季节性的反弹,就像每年冬春都有流感高发期,新冠也正在“融入”这种规律中。只是它的传播速度比流感快得多,所以你会觉得“怎么大家一下子都中了”。
未来新冠可能还会继续变异,但随着大多数人群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病毒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力会越来越弱。我们不再是“零基础”的防线,而是在一次次的感染和疫苗接种中有了“经验”。
说到底,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它还在变,但我们也已经变得更强大。任何病毒的最终结局,都是与人类达到某种平衡。新冠也不会例外。
所以,别再问“是不是要封控了”,也别指望“从此不会再阳”。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新的生活常态中,保留一点点警惕,多一点点理解和耐心,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身边人。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佳琪,王贵强,等. 新冠病毒感染诊疗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6):357-36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冠病毒变异株XBB相关风险评估报告[R]. 2024.
[3]李兰娟,张林. 新冠疫苗接种与免疫保护效应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3):273-278.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