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西全州大坪村的蜿蜒山路上,总能看到一个骑着电动车的身影穿梭于稻田与竹林之间。他头戴草帽,裤脚沾泥,和村民打招呼时总带着淳朴的乡音。若不是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人们几乎要忘记这位皮肤晒得黝黑的壮族汉子,竟然是一名法学博士。时间回到2021年,桂北的四月浸润在烟
在广西全州大坪村的蜿蜒山路上,总能看到一个骑着电动车的身影穿梭于稻田与竹林之间。他头戴草帽,裤脚沾泥,和村民打招呼时总带着淳朴的乡音。若不是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人们几乎要忘记这位皮肤晒得黝黑的壮族汉子,竟然是一名法学博士。
时间回到2021年,桂北的四月浸润在烟雨里,大坪村的青石板路上,一双沾满红泥的皮鞋踏碎了晨雾。黄保持站在村委斑驳的白墙前,将行军包轻轻放在吱呀作响的木椅上。这位来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法学博士,就这样开始了他的驻村生涯。
一周后某个清晨,当汽车的声响再次打破山间宁静时,村民们看见的不再是独行的他——后座上,满脸慈祥的老母亲抱着熟睡的孙女。黄保持对老人和孩子说:“往后我们就在这儿扎根了。”
檐下的村支书,望着这个把家安进山坳的“怪人”,眼里泛起水光。村支书心里清楚,驻村工作从来不是走马观花的差事。如今这个城里来的博士,竟拖家带口把根扎进基层。
黄保持的到来,给大坪村带来了新的希望。村民们起初对这个“怪博士”驻村感到惊讶,甚至有些不解。有一次在村口樟树下,赵阿婆拽住黄保持的衣袖问道:“黄老师,你这学问人咋跟我们泥腿子混一块?”他笑着指指胸前的党徽:“阿婆,学问再大,也大不过咱各族兄弟姐妹一条心!”
后来,黄保持用实际行动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他每天早出晚归,走访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无论是黄阿婆家的柴米油盐,还是赵阿叔家的祖孙情长,他都细心地记在笔记本上。他的驻村日记里,不仅记满了家长里短,更写满了各族乡亲共同编织的团结密码。
2022年,大坪村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水稻、果林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黄保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自掏腰包捐钱,亲自带头组织村民捐钱出力。烈日当头,他戴着草帽,挥舞着锄头,不辞辛苦带领大家清沟、塞堰、调配水源。
黄保持的行动感动了村民们,大家纷纷表示:“黄老师不仅是我们的驻村工作队员,更是我们的亲人。”
在旱灾期间,黄保持不仅带领村民们挖渠引水,还积极与政府部门和银行沟通,帮助脱贫户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蒋业井是村里的脱贫户,准备在种养方面投资,却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购买肥料和农药。黄保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镇政府和银行沟通,帮助蒋业井在短时间内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
年底果园丰收之时,蒋业井夫妇捧着沉甸甸的砂糖橘时,眼眶泛红:“黄老师帮我们贷的不仅是5万块钱,更是一起挺过难关的底气!”
旱灾的阴霾散去后,黄保持的目光投向了更深处的土地——那些镌刻着红军足迹的青石板路,正等待被赋予新的使命。
他走遍了村中每条青石板路,在汉族老人赵阿婆的火塘边听红军故事,在壮族歌师李大叔的山歌里寻历史脉络。深夜的村委办公室常亮着灯,他伏案整理的口述史料堆成小山。
当听说中组部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时,这个农家出身的博士眼睛发亮:“咱们要让革命历史活起来,带着乡亲们富起来!”在项目论证会时,他指着航拍图动情陈词:“当年红军在这片土地流血牺牲,今天我们要让各族儿女共享发展成果。”
2022年1月,大坪村“广西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获批,并得到了中组部400万元的扶持资金。大坪村党委书记唐志勇说,大坪村“蜕变”的背后,“黄老师功不可没”!黄保持与驻村第一书记以及村干部多次研究后决定,在村里推行“红色项目”,深入挖掘乡村红色资源,打造大型主题墙绘、红色主题餐厅、红色教育党建基地等子项目。
作为法律工作者,黄保持深知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2023年7月7日,他带着法律援助团队回到全州县的大坪村,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主题普法活动。在现任驻村队员的协助下,黄保持带领学生深入村头巷尾,用当地方言向村民讲解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老年人权益、婚姻家庭等条款,并结合村民实际案例,耐心解答消费纠纷、财产继承等常见问题。
湘江的涛声,是红军渡江的号角,是挖渠引水的呐喊,是法律的乡土语言,更是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铿锵誓言。夕阳沉入群山前,最后一缕金晖点亮渡口浮雕墙上并肩作战的红军群像,也照亮岸边新挂的“民族团结进步积分榜”。黄保持知道,湘江永不停歇的涛声,终将把这片红土地上的团结故事,谱成新时代最昂扬的进步乐章。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