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腊月,我去县城办事,顺路去了趟李大哥的土特产店。刚过去就看到店门口排着长队,十来个人捧着各色土特产正往车上搬。李大哥站在门口,穿着件褪了色的红马甲,戴着顶旧棉帽,脸上的皱纹挤出笑容,正和每位顾客握手告别。
去年腊月,我去县城办事,顺路去了趟李大哥的土特产店。刚过去就看到店门口排着长队,十来个人捧着各色土特产正往车上搬。李大哥站在门口,穿着件褪了色的红马甲,戴着顶旧棉帽,脸上的皱纹挤出笑容,正和每位顾客握手告别。
这一幕给了我不小的惊讶。
要说李大哥在我们村算是个传奇人物了。一辈子爱折腾,年轻时开过厂、跑过运输、还承包过山林。赚过钱也亏过钱,60岁那年说是要安享晚年了,可没过三个月又琢磨起了开店的事。
第一次听说李大哥要开土特产店,还是在村口的老槐树下。那天几个老头正下象棋,我路过时听见李伯说:“老李这人啊,就是闲不住,退休没两天又要去县城开什么土特产店,他那把年纪了,折腾啥呢?”
“可不是嘛,听说他儿子都劝不住,连儿媳妇都跟他急了。”老张抽了口烟,烟头的亮光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都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啥?不如在家带带孙子,省得儿媳妇又说闲话。”
我没接话,心里却有点认同。李大哥已经60岁了,膝盖还有老毛病,开店要站一整天,怕是吃不消。再说县城那么多土特产店,竞争那么激烈,靠什么赚钱?
后来去李大哥家送东西,正赶上他和儿媳妇争执。
“爸,您都一把年纪了,就别折腾了。您的退休金够花,我和小江工作也稳定,您就安心在家颐养天年不好吗?”李大哥的儿媳小琴声音很大,手里还端着半碗没吃完的面条。
“我这不是为了给你们减轻负担吗?再说我身体好着呢,天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李大哥解释道,手里摆弄着一个旧水杯,水杯侧面印着”厂区先进工作者”几个褪色的字。
“可您这把年纪了,县城那么多土特产店,您凭什么比人家强?再说了,哪有人六十岁开始创业的?”
“我怎么就不行?你这孩子,怎么不信我呢?”李大哥忽然站起来,碰倒了桌上的药瓶,白色的药片滚了一地。他没去捡,只顾和儿媳理论。
“我在村里这么多年,认识的老乡不知道多少。咱们村的山货不都是让外地商贩低价收走吗?我去开个店,直接从老乡手里收,再卖给城里人,这不是两头都帮了忙吗?”
小琴不说话了,只是摇头,转身进了厨房。
李大哥叹了口气,弯腰去捡那些散落的药片,动作有些吃力。我赶紧帮忙。他小声对我说:“老弟,你说我是不是老糊涂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转移话题:“大哥,您想好店铺位置了吗?”
“想好了!就在县城西门那条街,离农贸市场不远,人流量大。我托人看了间铺子,四十平,租金一年三万。”李大哥说起店铺,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挺贵的啊。”
“贵啥,做生意哪有便宜的地方?位置好才能做生意啊。”李大哥爽朗地笑着,笑声中带着一种少年般的兴奋。
回家路上,我遇到了李大哥的儿子小江。
“大叔,我爸那个土特产店的事,您觉得靠谱吗?”小江问我,眉头紧锁。
我如实说:“不太好说,要看他怎么做。”
“我真怕他赔钱啊,一辈子的积蓄就那么点…”小江抓了抓头发,“可他犟啊,说什么也不听。您帮着劝劝他呗。”
“其实吧,你爸这人一辈子都这样,闲不住。他干事虽然有时候看着莽撞,但心里都有数。他年轻时不也干成过不少事吗?”
“可那是年轻时啊,现在都六十了,玩什么创业啊,再说现在竞争多激烈…”
“你这不是也在给他设限吗?小江,你说实话,是不是担心他亏了钱,最后还得你们照顾?”
小江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有这个担心。现在房贷车贷都压着,孩子教育费用也不少,要是我爸再赔点钱,家里就更紧张了。”
“理解。不过,人活着总得有点事做,有点盼头。你爸这么多年闯荡,突然闲下来,难受啊。要不,你就支持他试试?大不了就当交学费了。”
小江思索了一阵,叹了口气:“行吧,不过我得跟他说清楚底线,赔多少是多少,不能老无休止地投钱进去。”
就这样,在家人半推半就下,李大哥的土特产店终于在腊月初八开业了。店名很朴实,就叫”乡味”。
开业那天,天公不作美,下着小雪。我和村里几个熟人专程去捧场。县城西门那条街确实热闹,但李大哥的店铺位置稍微偏了点,在一条小巷子口。店面不大,货架上零零散散摆着一些山核桃、野蜂蜜、笋干、山药、红薯粉条之类的东西,看起来和其他土特产店没什么两样。
李大哥穿着那件红马甲站在门口,脸上的笑容有点勉强。开业仪式很简单,就放了几挂鞭炮,然后李大哥请我们几个人吃了顿饭。饭桌上,李大哥有点沉默,不像平时那么健谈。
临走时,我忍不住问:“大哥,看你这店里东西不多啊,能行吗?”
李大哥喝了口酒,笑了:“哎呀,这不是刚开始嘛,慢慢来。我有我的路子。”
我当时还真有点担心。这条街上至少有五六家土特产店,每家门口都站着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吆喝着拉客,而李大哥这个六十岁的老人,怎么跟人家竞争?
那天回去后,我和老婆说起这事。
“可不是嘛,我看李大哥这次是真要赔钱了。”老婆一边择菜一边说,“你看县城那些土特产店,哪个不是花里胡哨的,包装精美,还会做网上营销。李大哥懂这些吗?”
我点点头:“确实,现在做生意不比从前了,光靠老实巴交可不行。”
谁知道,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过了大概一个月,我去县城办事,顺道去看了看李大哥的店。远远地就看到店门口停着几辆小轿车,门口还站着几个提着购物袋的顾客。走近一看,李大哥正在给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士介绍一罐蜂蜜。
“这蜂蜜啊,是我们村里老张家的。他家蜂场在深山里,蜜蜂采的都是野花野草的蜜。您尝尝,和超市里那些不一样。”李大哥拿出一次性小勺,挖了一点给那位女士品尝。
女士尝了一口,眼睛一亮:“确实不一样,比我之前买的甜度低,但是香味浓。”
“那是!我们这边的蜂蜜都是小产量,纯天然的。不像那些大厂的,加糖勾兑的多。”李大哥自豪地说。
我站在一旁,有些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店里的商品虽然还是不多,但每样都贴着手写的小标签,上面写着产地和生产者的名字。有几样东西旁边还放着老乡们劳作的照片,朴实无华,但很有感染力。
那天,我在店里待了一个小时,看着李大哥接待了十几位顾客,几乎每个人都买了东西。更让我吃惊的是,李大哥居然还会用微信和顾客互加好友,说是为了方便以后送货。
出门时,我忍不住问:“大哥,你这生意看着不错啊?”
李大哥笑了笑:“慢慢来吧,还在摸索中。不过我发现了,城里人啊,其实挺怀念农村的味道,只要东西真实,他们愿意买单。”
“那微信这些,你都会用?”
“嗨,这算啥?我让我孙子教的。现在不会这个还真不行。”李大哥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熟练地打开微信,“你看,我还建了个群,专门给老顾客发新到的货。”
我看了看他的微信群,有上百号人,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厉害啊大哥!”
李大哥嘿嘿一笑:“这有啥,做生意嘛,得与时俱进。”
春节过后,李大哥的店铺有了新变化。他请人做了个简易的货架,专门摆放村民自制的手工艺品——有竹编的篮子、布艺的香包、手工缝制的虎头鞋垫等等。每件旁边都有一张照片,是制作这件手工艺品的村民。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中年女士拿着一个竹编的花篮,对李大哥说:“这个真好看,是机器编的吗?”
“不是不是,这是我们村张大娘编的。她今年七十三了,编了一辈子竹器。您看这照片,就是她老人家。”李大哥指着照片,满脸自豪。
那位女士看了照片,立即决定购买:“这么有故事,我要买两个。一个自己用,一个送人。”
后来我才明白李大哥的经营之道。他没有跟其他土特产店拼价格、拼包装,而是主打”真实”二字。他的每一件商品,都能讲出一个乡村故事,都有一张生产者的照片。这些朴实的故事和真实的面孔,打动了那些怀念乡村、渴望纯真的城里人。
到了夏天,李大哥又有了新点子。他在店里开辟了一个小角落,放了两张小板凳和一个矮桌,上面摆着一壶茶和几个粗瓷杯子。每到傍晚,就有几位老顾客过来,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这是我在村里喝茶的老习惯,城里人好像也挺喜欢。”李大哥笑着对我说,“有时候他们会问我村里的事,我就给他们讲讲。讲着讲着,他们就买东西了。”
李大哥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候一天能赚上千元。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开始带动了村里的产业。
村里的老张家开始专门为李大哥的店供应蜂蜜,产量从原来的几十斤增加到几百斤;李婶家的腊肉香肠也成了店里的热销品,每次做好就被预订一空;就连村里那个木匠老王,也开始给李大哥做一些简易的木质工艺品,供城里人装饰家居。
这一年的中秋节前,李大哥的店迎来了高峰。城里人争相购买土特产作为节日礼品,李大哥的店门口经常排起长队。他还特意请了两个村里的年轻人来帮忙,一个负责收银,一个负责打包。
有一天,我去县城办事,又去了李大哥的店。刚好遇到他儿子小江也在。小江正帮着整理货架,看起来挺忙的。
“怎么样,你爸的生意还行吧?”我问。
小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当初真是小看他了。您知道吗,这店现在一个月能赚两三万呢!我爸都开始考虑再租一间铺子,专门卖咱们村的手工艺品。”
“那你现在支持他了?”
“那必须的啊!我还经常过来帮忙,周末了就带孩子过来,让爸教教孩子认识这些土特产,讲讲咱们农村的故事。”小江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敬佩,“其实我爸挺厉害的,他懂得城里人想要什么,也知道怎么把咱们农村的东西卖出去。这不是单纯卖东西,这是在卖文化、卖情怀啊。”
我点点头,想起李大哥的经营之道——不是简单地摆放商品,而是通过每一件商品讲述乡村故事,让城里人在购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的温度和情怀。
走出店门时,看到李大哥正和一位顾客聊天。那顾客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看起来像个大学生。
“您这蜂蜜真的没加糖吗?”年轻人有些怀疑地问。
李大哥不慌不忙地拿出手机,翻出一段视频:“你看,这是老张家的蜂场,就在山上。这是他取蜜的过程,一点添加都没有。你要不信,改天我带你去看看。”
年轻人看了视频,将信将疑地买了一罐。临走时,李大哥还不忘说:“小伙子,有空来坐坐,给你讲讲咱们村的故事。”
后来我才知道,李大哥居然真的带了不少顾客去村里参观,看蜂场、看腊肉是怎么做的、看竹编是怎么编的。这些顾客回去后都变成了忠实粉丝,不仅自己买,还介绍朋友来买。
李大哥的土特产店就这样越做越大。年底时,我问他赚了多少钱,他笑着说不清楚,但至少有七八十万。
“大哥,你这一年赚的比你之前几十年都多啊。”我由衷地感叹。
“钱倒是其次,主要是找到了乐子。”李大哥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你知道吗,我这一辈子做过不少事,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不只是在赚钱,我是在帮村里人卖东西,是在让城里人了解咱们农村,这感觉,挺好的。”
听了李大哥的话,我若有所思。是啊,人活一世,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年龄从来不是限制,态度才是决定因素。
去年底,李大哥的店被县电视台报道了,标题是《六旬老人创业记:带动乡村振兴的土特产店》。报道播出后,李大哥的店更火了,甚至有外地人专程赶来购物。今年春节前,李大哥告诉我,他准备再开一家分店,专门卖手工艺品,还要带几个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做。
六十岁,对很多人来说是归园田居的年纪,但对李大哥来说,却是人生新篇章的开始。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有热情,有想法,任何年龄都可以创造奇迹。
每次路过李大哥的店,看到他穿着那件褪色的红马甲,站在门口和顾客热情交谈的样子,我都会想起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吧。
来源:彩虹泡泡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