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女战神”驾歼10C一人击落两架敌机?别被不实消息带偏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23:29 2

摘要:然而,比实战捷报更吸睛的剧情接踵而至:多个自媒体宣称,在 5 月 7 日的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 29 岁的女飞行员 “贾米洛” 驾驶歼 - 10C “一战封神”,独自击落 1 架 “阵风” 与 1 架苏 - 30MKI,包揽巴方 40% 的战果。

当巴基斯坦军方宣布使用歼 - 10C 战机击落印度 “阵风” 战机、赢得空战胜利时,网络瞬间被 “中式武器扬威” 的自豪感点燃。

然而,比实战捷报更吸睛的剧情接踵而至:多个自媒体宣称,在 5 月 7 日的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 29 岁的女飞行员 “贾米洛” 驾驶歼 - 10C “一战封神”,独自击落 1 架 “阵风” 与 1 架苏 - 30MKI,包揽巴方 40% 的战果。

这套 “美女 + 英雄 + 国产武器” 的组合拳迅速刷屏,伪造的飞行照片、虚构的空战细节与 “长春航校留学” 的人设,让 “贾米洛” 一夜之间成为全民热议的 “虚拟偶像”。

但这场看似热血的造神运动,最终被证实是一场精心编织的信息骗局。

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条标题为 “巴铁美女少校击落两架阵风” 的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 3000 万。画面中,一位身着飞行服的女子戴着墨镜微笑,背景是模糊的歼 - 10C 座舱。

字幕宣称:“29 岁的贾米洛少校,18 岁赴华学习飞行,今日以‘落叶飘’机动击落印军双机!” 评论区瞬间被 “向女英雄致敬”“中国军工 YYDS” 的留言淹没。

这场造神运动的操盘手深谙流量密码。他们为 “贾米洛” 量身定制了一套吸睛人设:空军世家出身、长春航校留学经历、23 岁成为歼 - 10CE 飞行员,再配上 “1 米 76 高颜值” 的标签,成功激活了公众对 “美女 + 英雄” 的双重想象。

更具煽动性的是细节虚构:“在 100 米距离发射导弹,将苏 - 30MKI 凌空撕碎”—— 这段堪比武侠小说的描述,被自媒体包装成 “现代空战传奇”,却刻意忽略了巴基斯坦军方早已证实的事实:所有击落记录均发生在超视距范围(100 公里以上)。

数据显示,“贾米洛” 相关话题在 48 小时内衍生出 2.3 万条短视频、1.2 万篇图文,其中 76% 的内容来自粉丝量不足 5 万的 “营销号”。

这些账号通过拼接旧闻、伪造对话、滥用他人照片,编织出一个看似 “有图有真相” 的叙事网络。

正如传播学教授李普曼所言:“大众总是容易被戏剧化的虚构所吸引,却懒得核对最简单的事实。”

当公众沉浸在虚拟英雄的狂欢中时,一群 “数字侦探” 开始了真相挖掘。

军事博主 “战甲装研” 首先发现,所谓 “贾米洛击落双机” 的 “官方通报” 截图,其实是 PS 自 2019 年巴基斯坦阅兵新闻。

航空摄影师刘畅通过战机编号比对,证实视频中的歼 - 10CE 属于巴空军第 16 “黑豹” 中队,而该中队并无女性飞行员记录。

更关键的证伪来自技术层面。巴基斯坦军方公布的空战复盘显示,歼 - 10CE 使用霹雳 - 15 导弹击落 “阵风” 的距离为 128 公里,这与自媒体宣称的 “100 米近战” 存在根本矛盾。

空军专家王明志解释:“在超视距空战中,飞行员主要依赖雷达和数据链作战,所谓‘目视格斗’情节,不过是对《壮志凌云》等电影的拙劣模仿。”

随着调查深入,“贾米洛” 的真实身份逐渐清晰:被自媒体用作 “真人照片” 的女子,实为巴基斯坦旁遮普邦女警官阿努什 - 马苏德 - 乔杜里。

她的照片早在 2022 年就因 “最美警官” 话题走红网络,却被谣言制造者移花接木。

而所谓 “巴空军首位女歼 - 10CE 飞行员”,实际上是 2016 年就已公开露面的阿伊莎 - 法鲁克少校 —— 她确实在长春航校学习过,但驾驶的机型是歼 - 7,而非歼 - 10CE。

这场谣言风暴暴露了信息时代的深层危机。某营销号运营者在私下交流中坦言:“军事爱好者只占 5%,但‘美女飞行员’能吸引 95% 的眼球。

真相不重要,情绪才是流量密码。” 这种功利主义导向,导致谣言像病毒般扩散:某百万粉丝账号发布的 “贾米洛访谈录”,其实是用 AI 语音合成技术伪造的音频;更有甚者,推出 “贾米洛同款飞行腕表”,短短三天销售额突破 500 万元。

平台的算法机制也在推波助澜。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倾向于 “高互动内容”,而谣言往往比真相更具戏剧性,导致 “贾米洛” 相关视频的传播量是巴基斯坦军方辟谣声明的 23 倍。

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凯文・罗斯所言:“在算法统治的世界里,真相的传播力敌不过谎言的诱惑力。”

值得警惕的是,谣言中夹杂着危险的情绪煽动。部分账号刻意将 “贾米洛” 与 “中国培训” 绑定,暗示 “中式教育培养出超级英雄”,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不仅违背事实,还可能损害中巴两国的正常军事合作形象。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在声明中委婉表示:“感谢中国网友的热情,但请尊重我国军方的信息发布机制。”

面对这场信息灾难,多方力量开始行动。微博启动 “军事谣言专项治理”,48 小时内删除相关谣言内容 5.2 万条;B 站邀请空军专家进行直播辟谣,在线观看人数超 200 万。

最具突破性的是 “全球事实核查联盟”(GFN)的介入,其开发的 “空战谣言验证工具” 可自动识别伪造的战机编号、飞行员照片和作战数据,已在 140 个国家部署。

公众的认知也在悄然改变。在知乎 “如何看待贾米洛事件” 的话题下,高赞回答不再是情绪宣泄,而是理性分析:“我们需要英雄,但不需要虚构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幕后默默守护和平的人,无论是中国的军工科研人员,还是巴基斯坦的普通飞行员。” 这种反思,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公众正在走向成熟。

当 “贾米洛” 的热度逐渐消退,这场闹剧留给我们的启示远比想象中深刻。

它提醒我们: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真相是最珍贵的奢侈品,而守护真相,需要技术的进步、平台的责任,更需要每个网民的理性与克制。

正如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言:“真相虽然脆弱,但永远值得我们为之战斗。”

来源:悠然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