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戏——奴隶文化的典型代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18:14 4

摘要:昨天的批辫子戏的文章,没发多久就被删了,我时常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什么满族文化网发些骂汉族祖宗十八代的文章,如此破坏民族团结,都从来没被封过,我们摆事实、讲道理却要被封呢?其实也很简单,没有自信的人总是喜欢借违规手段来掩饰自己的心虚,心虚的都不敢让人看到事实,这

这是以前的旧文,号封了,再发一遍

昨天的批辫子戏的文章,没发多久就被删了,我时常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什么满族文化网发些骂汉族祖宗十八代的文章,如此破坏民族团结,都从来没被封过,我们摆事实、讲道理却要被封呢?其实也很简单,没有自信的人总是喜欢借违规手段来掩饰自己的心虚,心虚的都不敢让人看到事实,这也无所谓。只是一些根本没必要为他们心虚而背锅的人也掺和进来,就不知道图什么呢?你们以后可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子孙万代。当然,如果人家不心虚,我这篇文章或许就能活下去吧。

既然民族问题不让谈,我们就不谈民族问题,只谈文化问题。如果连文化问题都不让谈,那说明人家确实心虚的厉害,连面对挑战的勇气都没有,只好自己利用高位造一个乌龟壳,把自己深深的包裹起来,却不知你包的住自己,是包不住别人的。我们的百姓,他们拥有广阔的天地,你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不了别人,人们都愿意去海阔天空的地方看一看,而不是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独自无力而又神神叨叨的诅咒。

电视剧,乃至于电影,这个东西不应该是个娱乐性的东西,而应该是有文化属性的。我们古人讲教化百姓,怎么教化呢?你肯定不能拿着一本书过去,一个老百姓一个老百姓的讲,来,我来跟你讲一讲,做人一定要爱国,做人一定要孝顺。这样讲,十万个官员,每个人日夜不停的讲,也未必在死之前能把全中国十几亿人教化完。况且你拿着书本头一天讲,第二天人家就忘了,教书都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教呢,何况这些死板的道理呢?所以我们古人总是非常聪明,他们不会一个人一个人的去教,而是做一些老百姓都喜欢的东西,然后传播出去,然后大家就开始互相教育,这样的话多省事啊,官员都不用努力,老百姓就变得彬彬有礼,爱国敬业了,连政治课都不用上了。这就是我们的礼,乐,诗,书啊。你看看诗经,写的多通俗易懂啊,都是特别简单但是又特别又道理的话,唱起来还朗朗上口,老百姓一天劳动很辛苦,唱唱诗经,觉得很开心,唱着唱着又还把爱国保民的思想都学进去了,这是多么愉快而又简单的事情啊。反过来说,现在我们老百姓最喜欢干的是什么呢?看电视,看电影,看视频啊,你都不用去督促,老百姓每天宁愿熬夜都要看,这样的灌输政治理念的机会,为什么不珍惜呢?爱国、敬业、诚信、友好,这些美德不必要停留在书本上了,只需要放到电视里来就可以了,老百姓天天看,都不用官员教,不用法律监督,人人都学的很好了,国家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努力就治理好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实际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是在宣传一些什么东西呢?我每天吃早餐都要看到一个食堂大妈拿着手机看电视,我也从没有认真关注过她究竟看的啥电视剧,但是每天看的不是儿子不孝顺,就是女人出轨,再有就是大名鼎鼎的辫子戏了,里面不时的传来一个女人骂另一个女人贱货,又或者一个人挥鞭子另一个人惨叫。。。这样的东西每天不停的教化老百姓,能指望老百姓有多“友爱、孝顺、贤德”?老百姓男的看到电视里男的出轨找了个漂亮年轻的小媳妇儿,女的看到电视里女的出轨嫁了个年轻帅气的小男人,那也就挂不得社会的离婚率,家庭纠纷越来越多了。这可不是老百姓的过错,老百姓都是纯洁的白纸,上面的黑点可是有人故意染上去的。

一听到食堂大妈放的辫子戏里传来有人的惨叫声,我就想起小时候奶奶经常看的一部经典辫子戏,因为奶奶天天看,我也或多或少的看了好几篇。为什么一听到惨叫声我就想起这个辫子戏呢?因为里面也有惨叫啊,而且是各种惨,就是那种非常明显非常突出的惨,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来讲就是“虐心”,我就搞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演一个正常的感情戏,或者就算是悲剧,也没必要卖惨乃至于卖惨叫声吧?我看的辫子戏不多啊,不知道其他辫子戏是不是也惨叫声特别多,欢迎读者评论。

这个惨叫声是如此的熟悉,我想来想去却一时想不明白究竟是个啥,不过我在那里吃饭,突然又听到辫子戏里传来辫子抽人的声音和惨叫声,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了——那惨叫声不就是奴隶主抽奴隶时的典型标志嘛?你说一个正常人他一天到晚惨叫个啥,他最多遇到凡心的事唉声叹气一番,也没必要惨叫吧,只有那奴隶被奴隶主压迫,才会不停的惨叫,不停的求饶。与之对应的,是辫子戏里的另外一个现象——死人笑。你看辫子戏里的那些什么后宫妃子,一见到人就笑,她又不是那种比较纯洁或者开心的笑,是明明心里一万头草泥马,脸上还非要挤出那像死人一样的笑。这个是什么呢?还是奴隶对奴隶主的笑啊。那奴隶纵然被奴隶主打得头破血流,脸上还是非要保存那机械式而又满怀怨恨的笑啊。奴隶主打奴隶,他非但不能哭,还非得装作笑嘛,“打的好,在打狠一点,我一点都不疼”。

还有个现象啊,为什么所有的辫子戏里面的关于皇宫妃子的戏都是“宫斗戏”呢?为什么都是一家人非要斗得你死我活呢?这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就算互相看不对眼,也不用个个都想把别人弄死吧?但是宫斗戏里面就是这样的。而且宫斗戏里面还特别喜欢幸灾乐祸,别人倒霉了,明明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却高兴的跟什么是的。这些都是令人想不通的。不过你要是一往奴隶主和奴隶上面一想,哎,那就一下子全明白了。为什么要互相逗,因为奴隶必须向奴隶主证明他更有被奴役的价值从而不会被杀掉或者卖掉啊;为什么要幸灾乐祸呢?因为卖掉一个自己就少一分被卖的可能性啊。所以你一看这个原理,那宫斗戏的一切就解释的清楚了。再说个明显的,演唐朝的电视剧,李世民叫下面的大臣都怎么叫?那是叫爱卿啊,也就是你虽然是我的下属但是你是我很爱戴的大臣,而且大臣也自称臣。那么辫子戏里面大臣怎么自称呢?“奴才”。你说你一个大臣,怎么就自称奴才呢?因为清朝的大臣确实就是奴才,他们也就是这样自称的。再说大臣跟皇帝的关系,那魏征一看李世民对他不爽,就开始满嘴喷粪教育起来:你要做明君,对我态度就得好一点,否则我骂死你,李世民呢,哎,爱卿你说得对,我认怂;那么辫子戏的剧情是怎样的呢?大臣一看皇帝不开心了,马上跪在地上,脑袋耷拉着发抖,这多么像一只被主人打的狗啊,所以其实满清并没有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只有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满清也没有皇帝,只有奴隶主。

综上所述,辫子戏的所有意识形态全部都是沉迷在奴隶文化不能自拔。可以想象,他们一走上舞台,那种奴隶得到奴隶主的重视的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得意感油然而生,然后就像一只乞怜的狗一样欢蹦乱跳起来的样子。本文只讲文化,别无其他。

来源:宇宙七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