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心律失常科成功为一位百岁老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术后第二天即可轻松下床活动。这场仅25分钟的“生命续航”手术,不仅刷新了我院高龄起搏器植入的纪录,更让一位期颐之年的老人重获生活的从容与尊严。
100岁的梁爷爷(化名)被紧急送入大德路总院时,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无法正常行走,多次出现头晕、近乎晕厥的症状,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仅33次/分。
家属焦急万分地说:"老人家这几天连吃饭都没力气,我们真怕他随时会......"
治疗团队立刻判断,患者病情危急,必须尽快植入起搏器才能挽救生命。
患者超高龄合并心衰、慢性肾脏病等多种基础病,手术风险极高。在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的带领下,组织多学科会诊,通过精准的药物调整和营养支持,使梁爷爷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反复论证,团队最终制定了"微创、快速、精准"的手术方案。
陈文生主任介绍,对于一些符合手术指征的特殊心律失常患者,比如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严重消瘦患者、严重肺气肿患者,以及对美观有较高要求者等,可选用Micra无导线起搏器。下午17时许,手术正式开始。在局部麻醉下,科室陈文生主任娴熟地进行股静脉穿刺,通过先进的影像引导系统,将仅维生素胶囊大小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精准植入右心室。该类起搏器无需植入导线和制作皮下囊袋,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并可兼容核磁共振检查,非常适合高龄、多病共存的患者。
整个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从穿刺到缝合仅用时25分钟,创口3毫米,几乎无出血。
当医护人员准备移床时,梁爷爷突然开怀大笑:"没想到手术这么快,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反应过来就做完了!太谢谢你们啦!"老人质朴的话语让手术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当心电监护仪上显示出稳定而有力的50次/分心率时,守候在旁的家属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家属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哽咽道:"医生,太感谢你们了!"这一刻,不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更是一个生命的重生。
术后,梁爷爷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恢复良好。第二天查房时,李育楷主治医师仔细检查了手术切口,创口愈合良好,无任何渗血渗液,起搏器程控参数良好,心室夺获率94%。
"老爷子,您可以下床活动啦!"听到这个好消息,梁爷爷像个孩子般开心地笑了起来。
"看到梁爷爷重新焕发活力,是我们最大的欣慰。"陈笑银护长动情地说,"每一次心跳的复苏,都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病房里,温暖的阳光洒在梁爷爷的笑脸上,也照亮了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初心。
DSA显示Micra起搏器位于右心室间隔部(箭头所示)
康复一周后,梁爷爷重新挺直了腰板,步伐轻快地走出医院大门,阳光正温柔地洒在他的肩头。这场25分钟的“生命重启”,不仅让一颗缓慢跳动的心脏重获节奏,更让一个家庭找回了平凡的幸福。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心律失常科
大德路总院心律失常科位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26楼,成立于2018年11月。作为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大科的重要成员,心律失常科是“十三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国家首批房颤中心和CRT植入建设中心的挂牌单位。2020年12月,我科先后成为“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卓越中心单位”,国家卫健委授予的“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并获得广东省房颤中心联盟“科普先锋奖”。在大科邹旭主任、科室陈文生主任的带领下,所有医护的共同努力,收获颇丰、硕果累累。
目前科室开放床位28张,医护人员总数50人,医师有9人。科室有正高1人,副高2人,中级5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3人,硕士6人。
【人才梯队】
大科主任:邹旭
科室主任:陈文生
科室主治医师:唐波炎、李显生、李育楷
科室住院医师:蔡奕奕、邵静、董倩影、林家铭
护士长:陈笑银
主管护师:黄春佩、廖晓瑜、李翠霞、熊黎、陈玉珍、陈建萍、滕玉、陈海兰、袁春萍、李美娴、朱美芳、周丽莉、梁小玲
【团队出诊时间】
供稿 | 董倩影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