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地铁里、商场中、景点门口,人挤人又回来了。大家的口罩摘了,核酸点也撤了,仿佛疫情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但就在这看似“正常”的日常里,广东多地的发热门诊又开始排队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地铁里、商场中、景点门口,人挤人又回来了。大家的口罩摘了,核酸点也撤了,仿佛疫情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但就在这看似“正常”的日常里,广东多地的发热门诊又开始排队了。
不是普通感冒,是新冠又卷土重来了。根据近期广东多家医院的通报,新冠感染人数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这背后的问题没那么简单——现在的感染者多为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症状轻的像感冒,重的却直接进了ICU。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疫情结束了,病毒却还在悄悄传播?防控松了,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切都安全了?
其实答案很明确:病毒从未离开。只是它换了“衣服”,变得更隐蔽、更难察觉了。
这一次广东地区出现感染高峰,跟最近流行的JN.1变异株密切相关。这种毒株是奥密克戎家族的新成员,本事不小,传染性比以往更强,而且比早期毒株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统的侦查。
换句话说,哪怕之前感染过、打过疫苗,也不能掉以轻心。这种新的变异株,很可能绕开免疫防线,造成“二次感染”。
不少人现在的心态是:“反正也没事,感染就当增强免疫力。”但问题是,第二次感染的症状可能比第一次还重,尤其是对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来说,风险并没有减小。
广东目前的感染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人口密集城市。医院里,发热门诊重现排长队,有些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接诊量比平时高出一倍以上。医生们说,来就诊的患者大多发高烧、咳嗽、喉咙痛,有些人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
这些症状和流感、普通感冒很像,但新冠感染后的恢复周期更长,后遗症也更常见。有些人康复后还会持续几周出现疲劳、记忆力下降、嗓子不舒服等“长新冠”表现。
而且,今年春夏交替时节,广东天气潮湿、气温起伏不定,非常适合病毒传播。室内长时间空调密闭、人员聚集场所密度大,都给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少人已经习惯不戴口罩、不测抗原、不关心病毒动向。社交平台上关于新冠的讨论也少了,仿佛大家都默认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可现实却在提醒我们:病毒的存在并不依赖关注度,它照样可以悄悄传播。
这次感染潮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不少人是在无明显接触史的情况下感染。也就是说,已经进入社区传播阶段,感染来源很难追溯。
更棘手的是,部分感染者的抗原、核酸结果呈阴性,但身体已经有明显症状。这种“假阴性”现象,在JN.1变异株中更为常见,让诊断和防控都变得更难。
医生提醒,虽然这种变异株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偏轻,但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依然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慢阻肺患者,一旦感染,很容易引发基础疾病加重,甚至住院。
目前广东多地已重新加强了医院防控措施,不少社区也在呼吁居民恢复佩戴口罩,尤其在人流密集场所,比如地铁、电梯、商场、电影院等地。
别觉得戴口罩是多余的保守行为。现在的病毒传播力强,潜伏期短,从接触到发病可能只需要两三天。如果身边有感染者,传播速度非常快。
除了戴口罩,保持手卫生、避免扎堆、注意通风也是预防感染的老三样。这些简单的习惯,依然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但却具有传播性,成为“隐形传染源”。尤其是年轻人,感染后扛得住,却可能把病毒带回家,传给父母、祖辈。
所以现在不是“年轻人不怕感染”的时候,而是要格外注意保护身边的人。一次轻微的咳嗽,可能对家里年长亲人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已经感染过的人来说,也不能大意。研究发现,重复感染后出现“长新冠”症状的风险更高,包括持续性疲惫、注意力涣散、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疫苗的保护效力也在逐渐减弱。中国疾控中心指出,现有疫苗对于变异株依然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是对重症的预防效果仍然较好。但接种后的免疫力会随时间降低,高风险人群应考虑加强接种。
目前广东地区已经陆续开放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建议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医护人员等尽早前往接种。打疫苗不是为了不感染,而是为了降低感染后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
这波感染潮还提醒我们一个现实:短时间内,新冠不会彻底消失,它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每年反复出现,成为一种常态。
所以,与其消极接受,不如主动适应。将防护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
比如,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不“硬扛”;上下班路上、通勤途中尽可能戴口罩,减少感染风险。
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这些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需要家人多一分注意。感染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全家都可能受到牵连。
另外,不要忽视心理层面的影响。长时间的疫情反复,容易引发焦虑、恐慌甚至抑郁。有的人觉得“怎么又来了”“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情绪易受影响。
面对这些不确定,其实更需要稳定的心态。科学信息是最好的“疫苗”之一,了解病毒、了解防护方式、了解身体反应,才不会被谣言和恐惧牵着走。
总之,这波疫情提醒我们,新冠远未“封印”,即便大流行的高峰已过,它依然可能以不同方式反复出现。
作为普通人,不需要恐慌,但不能掉以轻心。科学防护、理性应对、合理接种疫苗,这些早已被反复验证的手段,依然是我们最值得依靠的“武器”。
广东的这次感染潮,是一个信号。不是让大家重新封控,而是提醒我们永远不能低估病毒的变化能力。病毒在变,人的应对也要跟着升级。
生活可以恢复常态,但防护意识不能“随风而去”。口罩不是束缚,而是保护;疫苗不是负担,而是保障。疫情常态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是防线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周报[EB/OL].https://www.chinacdc.cn,2024-12-25.
[2]黄晓明,张毅,王丽.新冠病毒变异株JN.1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03):245-250.
[3]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上升的通报[EB/OL].http://wsjkw.gd.gov.cn,2025-04-28.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