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过一下财报:腾讯Q1营收为1800.2亿元,同比增长13%;Non-IFRS 归母净利润为613.29亿元,同比增长22%。如何理解这组数据?跟此前多个季度相比,腾讯营收显著提速,非标归母净利润增速则有所放缓。这意味着腾讯没有在时光中变成一支稳健的“价值股
标题是我最近的强烈感慨。感慨既来自腾讯的靓丽财报,也来自对互联网行业近年动荡的观察。
简单过一下财报:腾讯Q1营收为1800.2亿元,同比增长13%;Non-IFRS 归母净利润为613.29亿元,同比增长22%。如何理解这组数据?跟此前多个季度相比,腾讯营收显著提速,非标归母净利润增速则有所放缓。这意味着腾讯没有在时光中变成一支稳健的“价值股”,而是在AI的加持下,重回扩张叙事。
2023年Q4到2024年Q3,腾讯单季度营收增速均在10%以下;过去连续7个季度,腾讯的非标归母净利润增速都超30%
财报和高层的表述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一季度,腾讯的资本开支达274.8亿元,同比大增91%。考虑到AI Capex叙事有所减弱,这样的增幅高于市场预期,也高于海外同行。腾讯对于AI投入的态度是,要大力投入,也要获取“高质量收入”,从而消化AI投入产生的额外成本。
这种务实技术主义非常“腾讯”。今天互联网行业烽烟再起,各路玩家一边在存量中撕扯,一边押注AI,而在一片动荡中,拥有优越生态和商业模式的腾讯,表现得更笃定也更从容。
接下来的篇幅,我想从两个方面聊一聊腾讯:一是讲讲这次的财报(特别是理解AI对腾讯业务的助力);二是如何理解腾讯独一无二的行业生态位。
分业务板块来看,腾讯Q1财报的亮点主要来自游戏和广告。
腾讯Q1增值服务(包含游戏业务)和营销服务业务增长超预期
财报显示,腾讯的增值服务业务Q1实现收入921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本土游戏收入为429亿元,同比增长24%。这主要得益于《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的收入增长,以及DNF手游和《三角洲行动》等新游戏的贡献。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则为166亿元,同比增长23%,主要来自《荒野乱斗》、《部落冲突:皇室战争》和《PUBG MOBILE》的贡献。
你会发现,腾讯游戏板块的增长,大部分来自市场熟悉的“长青游戏”。在用户注意力极度容易转移的当下,这是很难得的。而把“长青游戏”运营好的价值也显而易见:游戏生命周期越长,公司能够获取的收益就越大。同时,由于“长青游戏”已经深入人心,公司不必再花大力气买量,财务上十分划算。
广告方面,腾讯的营销服务业务Q1同比增长20%。财报解释称,这归功于广告主对视频号、小程序和微信搜一搜广告库存的强劲需求,以及广告平台的AI升级和微信交易生态系统的优化。此外,腾讯还提到,本季度“大多数重点行业的营销服务收入均有增长”。
这里我们重点拆解一下:一个平台广告收入,主要受广告位的多少、广告主的需求、广告的加载率、广告推荐精准度和转化率、用户活跃度等因素影响,而腾讯在这些方面都有优势。
这几年,微信生态的商业化进展有目共睹。视频号、小程序、搜一搜等场景丰富了平台的“广告位”,广告主需求则跟随宏观环境转暖。广告加载率方面,腾讯的态度一向克制,优先考虑用户体验而非变现效率(目前视频号的AD Load仍然不高,显著低于抖音),有了AI的加入,广告的制作和推荐效率也有提升。
另外,考虑到微信及WeChat的月活已经来到14亿以上,外加腾讯生态内的其他用户场景,腾讯的流量池几乎深不见底。综合以上因素,可以预期的是,腾讯的广告收入仍然会跑赢大盘。
截至2025年Q1,微信及WeChat的月活已经来到14亿以上
来到市场最关注的AI话题,目前,无论是用户可感还是不可感的场景,腾讯都已经引入了AI能力。早在今年年初,Pony就说过,希望腾讯各个BG都能拥抱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现在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腾讯究竟是怎么用AI的了:
AI落地内容推荐,提高用户活跃度及使用时长;AI落地广告,帮广告主快速创造素材,分析广告效果,同时让广告投放更精准,CTR更高;AI落地游戏,让AI辅助和陪伴新手玩家,预防作弊与外挂,提升游戏体验。例如,《和平精英》内的AI队友可以响应玩家的语音指令,和玩家共同游戏;AI落地金融科技,腾讯理财通集成腾讯混元大模型和DeepSeek,帮助用户优化投资决策;AI落地云服务,腾讯云代码助手CodeBuddy推出软件Craft来开发智能体,帮助开发者0代码生成应用;AI落地微信,目前“元宝”已经融入微信生态,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进行AI对话交互。微信搜一搜也已有了“AI搜索”结果。总之,能用上AI的场景,腾讯都在尝试。财报电话会上,面对分析师关于AI的提问,腾讯高层的反馈有种“谨慎乐观”的意味,一方面表示对AI的利用还在早期,现在无法下系统性判断,另一方面也表示会“全速前进,尽可能激发需求”。
在新技术应用的早期阶段,腾讯拥抱了新技术,并从中得到了财务正反馈,同时清楚地知道,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腾讯生态和AI的结合还有无限可能。对于一个创立近27年的巨头来说,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感觉。
看完腾讯的财报,再联系近期的外卖大战,我的感慨是:虽然都在互联网行业,但只有腾讯的护城河无比宽广。
以电商为例,在拼多多崛起之前,行业一度认为行业接近“终局”,大玩家只剩阿里和京东。但我们都看到了,拼多多凭借社交裂变和下沉市场流量快速崛起,此后又靠“低价”能力扩大份额。抖音电商和快手电商则基于短视频和直播,创造了“内容电商”新类别,如今,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快速增长,也让它成为搅动电商的新力量。
相比社交,电商始终处于高度竞争状态,各个平台必须不断围绕“多快好省”发力。而在互联网行业的风起云涌中,腾讯稳如泰山。社交流量池给了腾讯比同行更大的试错空间,也让它在AI时代继续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这里讲两个事。一个是腾讯仍在发力做电商。根据腾讯近期的全员信,WXG事业群成立电商产品部,负责微信内交易模式的探索,加速发展交易基建及交易生态,运营微信交易新模式。这意味着微信会在“交易”上进一步深入,打造有微信特色的电商生态。
腾讯在电商领域有过多次尝试,从早期的拍拍网,到腾讯惠聚、小鹅拼拼,这些尝试都不算成功。每次腾讯试水电商的消息传出,总有人会说“腾讯没有电商基因”。但争论“基因”实在没什么意思,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禀赋,电商的玩法也不是一成不变。
事实上,腾讯最大的优势在其“比同行更大的试错空间”。它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探索适合自己的电商生态,而不是急于追求GMV。这一点在视频号电商的发展中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
Pony今年年初赞赏过微信的探索,认为视频号打破了直播电商的惯性思维,称“小龙(张小龙)觉得商品就是信息,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视频号,而是应该纳入整个微信生态,从原子层角度去思考电商。这样走出来的路跟别人不一样,会走得更远”。
长期主义叙事很迷人,但并不是谁都具备践行长期主义的能力。耐心需要商业模式做支撑,腾讯的境遇可遇不可求。
再来说差异化竞争力。GenAI热潮发展至今,AI Agent成为当下共识。业界有许多探索,腾讯的思路是:既要构建通用型Agent(和行业主流探索相似),还要创造深度融合微信生态的“特有型 Agent”,让AI渗透社交、内容、交易生态,形成腾讯独有的产品体验。
还是那句话,以微信为代表的腾讯生态,让腾讯在AI时代拥有令同行艳羡的巨大优势。只要用户最常用的智能终端仍然是手机,腾讯拥有“超级入口”的地位就不会动摇。
最后,回到标题的感慨。新技术的发展令人兴奋,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见证新玩家的崛起,旧玩家的退场。但金字塔尖的巨头未必会更换。下一个腾讯,很可能仍然是腾讯。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