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省土司数量明代约300余家,清代改流后存约200家。著名的土司有丽江木氏土司(纳西族):世袭知府,管辖滇西北,延续至清雍正改流;车里宣慰司(傣族),今西双版纳,元明清三朝延续,1950年废除;麓川平缅宣慰司(傣族) 明代前期势力强盛,后分裂改流。云南以傣族
土司制度自元代正式形成,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土司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西部及湖北西南部(鄂西)。
根据《明史·土司传》《清史稿》及地方志记载,西南地区在明代的土司总数超过1000家,至清代因改土归流大幅减少,但仍有数百家延续至清末。
云南省土司数量明代约300余家,清代改流后存约200家。著名的土司有丽江木氏土司(纳西族):世袭知府,管辖滇西北,延续至清雍正改流;车里宣慰司(傣族),今西双版纳,元明清三朝延续,1950年废除;麓川平缅宣慰司(傣族) 明代前期势力强盛,后分裂改流。云南以傣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土司为主,多分布于滇西、滇南。
云南木氏土司
贵州省土司总数明代约200余家,清代改流后存约80家。著名土司有播州杨氏土司(汉族/仡佬族),统治播州(今遵义)700余年,明万历年间因“平播之役”被灭 ;水西安氏土司(彝族) 管辖水西(今毕节),明末清初改流;思州田氏、思南田氏 黔东两大土司,明永乐年间改流,设贵州省。贵州省土司特点是以彝族、苗族、布依族土司密集,改土归流最早在贵州大规模推行。
四川省(含今重庆)土司数量明代约200余家,清代改流后存约150家(多分布于川西、川南)。著名土司有永宁奢氏土司(彝族),明末“奢安之乱”后改流;石砫马氏土司(土家族),女土司秦良玉抗清,延续至清乾隆改流。明正宣慰司(藏族),康定地区最大土司,清末保留至民国。四川土司以川西高原(今甘孜、阿坝)多藏族土司,川南、川东以彝族、土家族为主。
广西土司明代约200余家,清代改流后存约40家。著名土司有泗城岑氏土司(壮族),桂西最大土司,清雍正改流;思明黄氏土司(壮族),今宁明县,明末改流;南丹莫氏土司(壮族),延续至民国初年。广西土司特点,壮族土司占主导,集中于桂西、桂西北。
莫氏土司
湖广地区(今湖南西部、湖北西南部)土司明代约100余家,清代改流后存约20家。著名土司有永顺彭氏土司(土家族),湘西最大土司,清雍正改流,老司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容美田氏土司(土家族):鄂西南土司,清雍正改流。湖广土司特点,以土家族、苗族土司为主,改土归流后多设府县。
土司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是改土归流政策,明代局部改流(如贵州思州、思南田氏),但总体维持土司制度。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改流(鄂尔泰主导),云南、贵州、广西土司数量锐减。川西藏区改流较晚,部分土司延续至民国(如德格土司)。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