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宿命对手”再度陷入剑拔弩张。曾几何时,南亚局势被全球市场视为“高风险资产”,而如今,莫迪带领的新一轮政策调整,似乎让这一标签更加牢不可破。
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宿命对手”再度陷入剑拔弩张。曾几何时,南亚局势被全球市场视为“高风险资产”,而如今,莫迪带领的新一轮政策调整,似乎让这一标签更加牢不可破。
最近,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让外界不得不重新定义“印度的克制”和“巴基斯坦的底线”。
回望十余年前,印度在处理边境摩擦时,始终小心翼翼,强调避战止损;彼时的“曼莫汉主义”注重和平协商,被不少邻国视为安抚人心的定海神针。
但时过境迁,莫迪政府登台后,印度的外交辞令逐渐从“柔性”转向“硬核”。今年5月,一场发生在克什米尔的袭击事件,成为导火索——印度不再藏着掖着,直接点名巴基斯坦,迅速展开报复军事行动。一句“暂停行动,并将以自己的方式回应”,隔空传递出的信号异常明显:新德里要做的不仅是还手,更是树威立信。
《外交政策》杂志分析称
,印度近年的军事决策模式正经历转型,放弃了过去的克制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惩罚性威慑”。
简单来说,就是不再等你出招才反应,而是主动出击以展示实力。表面上,这是为了回应本国舆论压力;实际上,也难免带有塑造地区领导力的意味。
但危机管理从不是单方面游戏。美国情报、法国观察员与多方媒体迅速盯紧事态发展:印度上报战果频频,但外部证据却频现“打脸”。
几架先进战机惨遭击落,无人机队伍也被重创,连备受期待的俄制S-400防空系统都没能幸免。有西方评论员调侃——“这场空战,巴基斯坦飞行员和导弹拿到了MVP”。
兵者诡道。面对损失,莫迪政府的宣传机器立刻开足马力,连夜“补课”战果。官方口径强调“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现场画面和第三方报告却频频揭示,“热点社交平台更是神助攻,散播各类流言、截图和佐证,真假难辨,“赢麻了”和“自嗨局”的网友热评不断刷屏。
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至少目前来看,双方都在极力维护自身的“国家脸面”。信息迷雾里, 仿佛被夹在炸弹与谣言中间,跑不过谍影重重,也敌不过言辞刀枪。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印巴较量早已超越简单的边境摩擦。印度此番战略转向,给整个南亚投下阴影:尼泊尔、孟加拉国等邻居无人敢掉以轻心。
不少分析人士不约而同提醒,新德里若彻底放弃和平选项,“区域安全稳定”就难免成为空谈。南亚火药桶,不只是一句老调重弹的比喻,更是悬在区域上空的现实威胁。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