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门诊里,来了一批又一批“感冒”的患者,有人烧得脸红耳赤,有人只是喉咙发痒、浑身酸痛,但试纸一测,新冠。你以为是普通感冒,其实病毒早已悄悄潜伏。
为啥这波又来了?不是说病毒已经“削弱”了吗?不是说群体免疫已经差不多了吗?那为什么最近确诊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有的反复感染,症状还不轻?
更让人糊涂的是,症状越来越不像“新冠”了。以前大家都知道发烧、咳嗽、嗅觉丧失是典型表现,现在呢,头痛、腹泻、皮疹、光怕风、浑身没劲儿……你说是甲流吧,不像;说是过敏吧,也不太像。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病毒从来就不按套路出牌。你觉得它“消停”了,它就悄悄变了个样。就像一个换了马甲的老熟人,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尤其是目前广泛传播的JN.1和其子代,已经悄然改变了它的“伪装方式”。
它不再大张旗鼓地发烧、咳嗽,而是像感冒、像过敏、像肠胃炎,有时候你连“阳了”都不知道,只以为是“吹了风”。
最容易被误判的,是那些看起来“不像新冠”的症状。
比如只打喷嚏、嗓子痒、咳两声,你以为是空调吹多了;比如肚子疼、拉肚子,你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再比如头晕、乏力、心慌,你以为是低血糖或没睡好。其实,这些统统可能是新冠的“新马甲”。
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新冠,像是个“杂技演员”。它不只在呼吸道“表演”,也开始在消化道、神经系统“溜达”,甚至皮肤、眼睛也能“客串”。有些人突然耳鸣、眼干、皮肤发痒,也可能是感染后的表现。
这种“多样性”,恰恰是它最狡猾的地方。
而且很多人都掉以轻心,总觉得“我打过疫苗”“我年轻”“我阳过了”,结果二阳、三阳照样来。最近一项国内研究指出,2024年春以来,部分地区新冠感染率明显上升,尤其在密闭办公环境、学校和家庭聚集中传播更快。
而且,“二阳”之后的症状,并不一定比“一阳”轻。有些人高烧不退,有些人咳嗽一个月,有些人持续乏力、注意力涣散,甚至情绪波动大,出现“脑雾”——感觉脑子像被棉花塞住,记忆力下降、反应慢。
这时候就得特别小心:不是你懒,是你还没恢复。
也有不少人因为症状轻微就不当回事,继续上班、出门、聚会,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的,一不小心就把病毒带回家,后果可能很严重。
说白了,新冠已经从“突发新闻”变成了“生活背景音”。它不会像最初那样搞大阵仗,但它在你最放松的时候“敲门”,偏偏你还不开门检查。
现在的误判,不是因为症状太重,而是因为症状太“普通”。
这就像狼穿上了羊皮。
如果你以为只有发烧才是新冠,那你就落伍了。现在它更像是“演技派”,一会儿是过敏性鼻炎,一会儿是慢性胃炎,一会儿是偏头痛,还能装成“气血虚”。
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反复挂水、吃中药、贴膏药,就是没想到是新冠感染。
尤其是那些长期咳嗽、咽喉不适、声音嘶哑的人,很多以为是“职业病”,其实是感染后残留的“慢性炎症”。病毒走了,免疫系统还在“善后”,这时候身体处于一种“亚健康”的拉锯状态。
有些症状,不是“没事”,是“还没好”。
比如你觉得“我只是有点累”,但那种累,不是工作累,不是熬夜累,而是像被掏空了,怎么睡都不解乏。再比如“嗓子有痰”,其实是气道黏膜还在修复,有炎症反应。
新冠的后遗症,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障碍”。
最近《中华传染病杂志》上也提到,新冠感染后12周内,仍有超过30%的患者出现持续症状,最常见的是疲劳、咳嗽、注意力下降等[2]。
就像一场小地震后,余震不断。
你不重视,它就反复“提醒”你。你越忽视它,它越“黏人”。不是说恐慌,而是该重视就要重视。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识别这些“马甲”症状?
不是说一咳嗽就是新冠,也不是一头晕就要隔离。但要学会观察——比如有没有接触史、近期有没有聚集场所活动、有没有家人也出现类似症状。
还有一个小技巧:如果你突然出现多个系统的不适,比如既咳嗽又拉肚子,既乏力又怕冷,这种“混搭型”的症状,就值得警惕。
因为感冒通常只“打一枪”,而新冠是“全线开花”。
此外,恢复期的护理也要细致。别以为“退烧了”就万事大吉,其实这个时候你的免疫系统还没完全缓过劲,身体还需要时间修复。
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硬扛”。
很多人不愿请假、不愿休息,非得等到身体“罢工”了才肯停下。但人的免疫系统不是铁打的,它更像一口井,汲水过度就会干涸。
建议恢复期里,饮食清淡,不要暴饮暴食;作息规律,不要熬夜;适度运动,不要剧烈;情绪平稳,不要焦躁。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的有效。
因为健康,往往藏在“无聊”的坚持里。
我们总想要“灵丹妙药”,但身体最需要的是时间、休息和耐心。别高估你的年轻,也别低估病毒的耐力。
最后提醒一句:别让“轻症”成为“轻视”的理由。
新冠不是过去式,它只是换了副面孔。别拿“以前阳过了”当护身符,也别把“现在症状轻”当通行证。病毒还在,只是换了个方式存在。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乏力、咳嗽、嗓子不舒服,别急着归因于“换季”或“上火”,请给身体多一点耐心,也多一点警觉。
因为,有些病毒,不声不响,却暗藏锋芒。
参考文献:
[1]张永杰,杨樱,高志刚.近期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趋势及防控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3):321-325.
[2]李翠,周丽,赵晨曦.新冠病毒感染后常见后遗症临床观察[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1):12-16.
[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指引(2024年版)[EB/OL].(2024-01-15).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