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没教孩子分“哪儿人”,可他进了天津的学校后,才知道,“哪里人”可以决定你是不是被接纳的人。摘要:2024年夏天,因为工作调动,我们一家人从山西搬到天津,孩子也从太原转学到了河西区的一所市重点小学。
2024年夏天,因为工作调动,我们一家人从山西搬到天津,孩子也从太原转学到了河西区的一所市重点小学。
那时候我们特别兴奋,想着“天津教育资源发达,孩子肯定能受益”。
我错了。不是教育资源的问题,是人文素质”本身的问题。
刚入学三天,孩子回家一言不发。我问他怎么了。
他委屈地说:“今天有人说我‘不是天津人,凭什么来这里上学’,来天津占便宜的吧。”
我一下子懵了。
我说:“你就告诉老师!”
他说:“老师就在旁边听见了,但他笑了笑说,小孩子别太认真,玩笑话。”
孩子皱着眉说:“可他们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不是不适应,而是被标记了。
孩子说,他们班里有两个“老天津”男孩,谁都听他们的,
他们说谁是“老坛儿”,谁就是全班的笑话。
他说:“他们不跟我玩,因为我不会说天津话,不是本地长大的。”
有一次上语文课,孩子发言时说话带了点山西口音,后排的几个孩子大声笑,说:“哎哎哎,听他说话像村里广播。山西挖煤的小老坛儿”
我去找班主任谈过。她是个五十多岁的女老师,说:“孩子说话都直,你们也别太敏感了。”
她的原话是:“你们是外地来的,要理解天津孩子对你们还不熟,慢慢就好了。”
可一个“慢慢就好”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点一点的自尊心塌陷。
我开始问自己:
一个孩子因为不是天津人,就要承受这些吗?一个城市的教育系统,能不能真正接纳外来孩子?一个老师的“和稀泥”,是不是正在帮着孩子变坏?如果你觉得孩子只是“敏感”,那你就低估了孩子心里的委屈。
当一个城市的环境默认用“本地人/外地人”“市区人”“郊区人”划分群体,当老师把“地域歧视”当成“童言无忌”,当家长还觉得“这没什么”,那真正的伤害,不是被骂几句——是一个孩子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说话的勇气。
我们拼尽全力,把孩子送到天津来受教育,
却没想到,孩子学会的第一课是——“你不是我们的人。”
来源:满天星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