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 黔西市公安局素朴派出所象祠义警队用“文化绣花针”穿起治理千条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3:15 2

摘要:一大早,黔西市素朴镇的集市已经喧闹起来,李模贵同往常一样,早早地就把新鲜水果运到了集市中央摊位旁,青黄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在晨光中泛着新鲜光泽。他熟练码好摊位,准备经营新一天的水果生意。

一大早,黔西市素朴镇的集市已经喧闹起来,李模贵同往常一样,早早地就把新鲜水果运到了集市中央摊位旁,青黄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在晨光中泛着新鲜光泽。他熟练码好摊位,准备经营新一天的水果生意。

“老李,前面有个车子开进了街中心,堵了几分钟了。”赶集的老徐经过摊位,扯着嗓子说。听到有情况,李模贵马上起身,从包里拿出“象祠义警”红袖章戴在手上,快步前往帮忙疏导交通。

原来,是一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外地车主误将车辆开进了赶场天的集市中央,进退两难。在李模贵的指导下,车主很快便将车子开出了街道,街面恢复车水马龙。

这类疏通交通、巡查走访、入户登记的事情,自加入“象祠义警队”之后,李模贵已经习以为常,这是他作为水果摊主兼“象祠义警”的日常,也是素朴镇警民共治的鲜活切片。

李模贵(右)与民警一同走访群众。

素有“乌蒙第一镇”之称的素朴镇,地处毕节黔西与贵阳修文交界处,贵毕公路穿镇而过,是乌江渡、索风营水电站库区移民重镇。复杂的人员结构与有限警力,曾让这里治安问题频发:小偷混迹、占道争执、交通堵塞……在集市扎根多年的李模贵,对往日乱象记忆犹新。

2021年,素朴派出所依托当地象祠文化中道德教化、凝聚人心、规范行为等内涵,发起组建“象祠义警队”,从个体户、社区干部、街边商贩及热心群众中招募队员,通过警民共治的方式,弥补派出所警力不足,推动治安管理。

了解情况后,李模贵第一时间报了名。“咱土生土长的素朴人,守好自家门槛义不容辞,服务街坊也是方便自己。”从此,素朴街上,李模贵不是在经营水果摊,便是在街上巡逻。

巡逻防范、走访帮扶、普法宣传、登记流动人口……义警队全方位配合派出所工作。“以前靠民警单打独斗,现在大家一起守护素朴,心里踏实!”李模贵笑道。

素朴镇学堂社区熊某早年染毒,积蓄耗尽、身心受损、家庭濒临破碎。戒毒期间,象祠义警队成员协同派出所民警长期对其帮教,义警定期上门给予生活关怀、讲述戒毒成功案例并进行精神鼓励,熊某在陪伴监督下逐渐坚定戒毒决心。成功戒毒后,熊某投身创业,从经营餐馆、酒店到专注养猪,成为当地知名企业家。

马路村村民卞某某与亲属因土地问题产生纠纷,两家争执不下,义警队将两人带到了象祠,让两人倾听舜感化象的故事和王阳明《象祠记》里提到的“人性本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的道理,两人听后,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在大家的苦心劝说下,两人最终达成和解。

……

如今,在素朴镇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戴着红袖章的义警,他们是治安的“流动哨所”,是邻里的“安全卫士”,更是居民的“贴心帮手”。

开展巡逻

“我们以象祠文化为依托,利用‘包容、博爱、改过、向善’的象祠‘舜象文化’核心,激发群众参与辖区社会治理的热情,并通过将这一文化内涵内化于心,赋能辖区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素朴派出所所长白源介绍,有了队伍支撑和文化浸润,素朴镇的治安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20余人到85人,象祠义警队不断发展壮大,为素朴镇治安管理注入持续动能,成为维护平安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象祠文化”为纽带,与派出所紧密协作,穿梭于街头巷尾。那一抹抹跃动的红袖章,既是守护平安的象征,也是素朴镇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

入户走访宣传

2024年,在派出所和义警队的努力下,当地各类矛盾纠纷警情与同期相比下降了24%,调解成功率高达97%。凭借这些努力,2024年11月,素朴派出所的“邻里纠纷‘三解’工作法”荣获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

傍晚时分,赶集的人们散去,街边摊主们纷纷收摊歇业,李模贵也收了摊,再次戴上象祠义警红袖章开始巡逻。“赶场天问题多,看看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李模贵说完,便串进了街道深处。

记者手记:

这支由商户、居民等组成的队伍,将象祠文化中的“包容、博爱”内化为治理动力,让基层治理从民警“独角戏”变为警民“大合唱”。

从日常的疏导交通、长期的宣传帮教到矛盾纠纷的化解,点滴细节展现出文化浸润下的治理温度。数据更具说服力:矛盾纠纷警情下降24%、调解成功率达97%,“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的背后,是文化赋能与共治模式的双重奏效。

当“舜象文化”的道德力量与现代治理理念碰撞,素朴镇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治惠民”的新路径。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既要靠制度设计,也需文化滋养,唯有激活群众内心的价值认同,才能真正织密社会和谐的千条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