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三阳”的人开始陆续出现?再次感染症状会变轻吗?专家回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3:34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新冠“三阳”出现了,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不是说感染一次就能“修仙”了吗?怎么又来?还能来第三次?

有人开始疑惑:这是不是病毒变得更厉害了?是不是免疫力彻底没用了?更揪心的是,“三阳”还会不会更严重?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防住它?

疫情这几年,我们和这个叫“新冠”的家伙反复较量,第一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第二波像返潮的湿气。现在,第三波来了,像那种洗不掉的衣领污渍,没那么显眼,但总在。

说到底,“三阳”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医学上并没有“三阳”这个正式说法,它更多是一种民间习惯说法,意思是一个人第三次被新冠病毒感染。

这不是突发事件,也不是个例。多次感染其实早就被科学界预料到了。因为冠状病毒有个特点,它能不断变异。就像你刚学会了它的“密码”,它立刻换了锁芯。

病毒变异就像考试换题型,你复习的是选择题,结果它考你填空题。不光题型变了,甚至连考场都换了。奥密克戎的变异株,比如XBB、BA.5、JN.1,正在全球范围内交替传播。

这些变异株有一个共同点:传播快、躲避力强。

它们就像在玩躲猫猫,人体免疫系统是抓猫的那只手,但病毒老换皮肤颜色,变得越来越难抓。你上次感染时身体产生的抗体,可能对这次感染的毒株识别率大打折扣。

不过,别急着慌。虽然感染次数多了,但身体不是一无所获。每一次感染都会让免疫系统“见识一次敌人”,哪怕敌人换了模样,也能多多少少认出一点。

所以有人说,“第二次比第一次轻,第三次比第二次更像感冒”,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症状轻不轻,关键得看你自己

年轻人、免疫系统健康的人,确实更可能表现得像一次普通感冒。但年纪大的、基础病多的、刚做完手术的、长期熬夜失眠焦虑的这些人——免疫系统就像一辆旧车,油门踩了半天也跑不快。

在这些人身上,即便是“三阳”,也可能会引起发烧、咳嗽、气短、甚至肺部感染

还有一点大家容易忽视,“轻症”不等于“无害”。很多人“三阳”后发现疲惫感特别强,像是被抽空了电,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医学上叫做“长新冠”,其实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在体内残留。

你以为自己好了,其实身体还在“悄悄修复”。它不会告诉你,但它在夜里偷偷加班。

“三阳”不等于“免疫力失败”,而是免疫系统正常面对变异病毒的方式。我们不能用“打没打赢”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评估它。

身体不是钢铁侠,它不是靠一套盔甲抵御所有敌人,而是靠不断学习、升级、记忆病毒的特征来打仗。新冠这种变异速度极快的病毒,每次来都有点“乔装打扮”的意思。

有些人说,“我怎么每天吃维生素、作息规律、锻炼身体,还中招?”这其实是个误区。免疫力强,不代表你绝对不感染,它代表你感染后更容易恢复。

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看你能不能一路都不摔跤,而是看你摔了能不能站起来继续跑。

我们要接受一个现实:新冠可能长期存在,像流感一样反复出现。

但这不是世界末日。这更像是我们与病毒共处的一种“新常态”。

和它共处,不代表躺平,而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做些细节上的调整。比如说——

保持良好的作息,不是说要每天早睡早起到军人标准,而是别通宵,别熬夜追剧刷短视频到凌晨三点。

饮食上别太油腻,别太甜,别太咸,三餐规律最重要。油炸火锅麻辣烫不是不能吃,但别天天吃,别当主食吃。

适度锻炼真的很重要,哪怕每天快走20分钟,哪怕绕小区一圈。你在走的,不只是路,是给免疫系统发出的信号:“我还在动,还活着。”

别忽略心理健康,焦虑、恐惧、过度担忧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身体免疫反应。每天看太多负面新闻,身体也会受影响。

还有一个冷知识,情绪焦虑时,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含量会下降。这可是你身体里的“第一道抗病毒盾牌”。

所以,别总担心“我会不会三阳、四阳”,不如多关心自己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睡觉、笑一笑。

病毒的变化我们控制不了,但我们的生活方式,真的是我们可以掌控的部分。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以后每年都得阳一次?有可能,像流感一样。但别忘了,流感也曾在历史上是致命病毒,现在我们不也习惯了它的存在?

我们不需要对“三阳”恐慌,也不该对它掉以轻心。

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小儿科。它是一个需要你认真应对、但别过度焦虑的“新邻居”。

他爱来你家串门,但你可以提前收拾屋子,锁好门窗,不让他太容易进来。

“三阳”不是终点,也不是大考,它只是一次提醒: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免疫系统的底气。

好好吃饭、别常熬夜、心情放松一点、晒晒太阳、和人多说说话,这些听起来不起眼的事,才是真正的长效“疫苗”。

你认真对待生活,生活也会认真保护你。病毒不是生活的主角,你才是。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应对阶段的策略思考[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1):1-5.

[2]钟南山,徐建青,李兰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防控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9-13.

[3]国家卫健委2024年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指南[Z].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

来源:柳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