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今之杰出英才,皆历经含英咀华、坎坷沉浮的历练。能坚持不懈,勤奋不懈者,皆显露出非凡的气质与风采。他们独特的个性与独立的行事风格,为世人所崇敬与尊仰。晚清画家蒲华,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一代画坛巨擘。
悲秋不悲志,画坛有蒲华:一代大师的崛起之路
古今之杰出英才,皆历经含英咀华、坎坷沉浮的历练。能坚持不懈,勤奋不懈者,皆显露出非凡的气质与风采。他们独特的个性与独立的行事风格,为世人所崇敬与尊仰。晚清画家蒲华,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一代画坛巨擘。
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随着对外开埠的深入,上海逐渐崛起为远东的经济中心,并与世界五大商业大都会齐名。其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活跃,吸引了众多杰出的文人画家,如赵之谦、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等,他们纷纷汇聚于这片繁华之地。这批画家不满足于四王画风的传统守旧,对中国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与创造。他们以其古朴而清新的画风,沉雄而烂漫的笔触,开辟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其影响深远,直至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画坛,这便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赫赫有名的“海上画派”。
在海上画派中,蒲华、任伯年、吴昌硕、虚谷四人堪称中坚力量,被后人尊称为“海派四杰”。
蒲华,原名成,号作英,别署胥山逸史、种竹道人,清秀水同光间人。与张玉珊大令同受知于万文敏公,入邑庠。工绘事,尤善竹石。其题画行款,不论字体之大小,地位之疏密,无不圆转如意,一气呵成,为历来画家所仅见。壮岁即橐笔出游,客甬江最久,淹寓滬渎,孑然一身,无室家之累。喜蓄古琴,遇即购之,亦奇癖也。著有《芙蓉庵诗草》。
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曾作诗《存没口号十二首》,其中一首为《蒲作英华》:
蒲老竹叶大于掌,画壁古寺苍崖边。
墨汁翻衣冷犹善,天涯做客才可怜。
朔风鲁酒助野哭,拔剑斫地歌当筵。
柴门日午扣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
《缶庐诗》卷三
在海上画派中,众多名家都与蒲华有过深入的交往,其中与吴昌硕的友谊尤为深厚。蒲华年长吴昌硕十二岁,早在吴昌硕年少时,他便听闻了蒲华在绘画界的盛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升温,最终成为了亦师亦友的知己。他们互相学习、切磋,共同探索艺术的奥秘,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蒲华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外敌侵扰,太平军祸乱,国家孱弱,百姓生活困苦。年轻的蒲华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报国之志,曾渴望通过科举之路步入仕途,为国家效力。然而,他那无拘无束、洒脱不羁的性格与僵化的科举制度格格不入,尽管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科举之路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深深的苦恼。
更令他痛心的是,他深爱的妻子早逝,使他孤独一身,四处漂泊,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孤独。1864年后的十余年间,蒲华曾在宁波、台州等地为知府幕僚,然而他因不擅长官场应酬和文案工作,屡次遭受排挤,最终不得不放弃官宦之路。
失去官职后的蒲华,选择了结社吟诗、游山玩水的生活方式,他心怀忧国之情,对遭受外敌侵袭的旧战场也亲自前往凭吊,感叹:“荒凉天险在,凭吊发悲歌。”他纵论古今,评论前人,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愁绪:“论史增愁频发啸。”
蒲华一生酷爱饮酒,性格疏懒散漫,因而得了个“蒲邋遢”的别称。在生活的压力下,他无奈地开始了卖画生涯。尽管他视画如命,却从不吝惜笔墨,有求必应。然而,当时民生艰难,他的画风又较为独特,难以被大众接受,因此画价极低,常常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岁月流逝,报国无门,功业无成,蒲华逐渐心灰意冷,愁绪无尽。他曾在诗中写道:“我本悲秋客,伤时泪转多。”这句话道尽了他一生的无奈与感慨。
蒲华性格风趣且潇洒不羁,兴致高昂时,他会带上几枝残笔造访缶庐,挥毫泼墨,作画时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吴昌硕曾赞叹道:“与蒲华晨夕相伴,他的风趣令人愉悦,如清泉般可掬。”
蒲华曾远赴日本交流数月,他的书画技艺在那里得到了日本人的高度赞赏,这使他颇为自得。为了抒发心中之情,他绘制了《海天长啸图》。归国后,他依旧手握画笔,游历于沪宁苏常、杭甬台温等地,以书画为生。
晚年的蒲华,虽鳏居在上海这个繁华都市,但他的生活却极为简朴。甚至有人传说他“夏穿冬衣,冬着夏衫”,以应对生活的艰难。吴昌硕曾作诗描述蒲华的晚年生活:“蒲老竹叶大于掌,画壁古寺苍崖边。墨汁翻衣冷尤善,天涯作客才可怜。朔风鲁酒助野哭,拔剑斫地歌当筵。柴门日午叩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蒲华的生存状态。
尽管蒲华的人生充满了不幸与坎坷,但他在文化艺术上的成长和成就却是幸运的。他自幼受到外公姚盘石的启蒙,家学渊源深厚,十几岁便能吟诗作文,二十几岁时已成为家乡著名的青年文人。
蒲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诗人。在海上画派中,若论诗才,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吴昌硕曾评价他的诗:“所作诗类见于题画,不假思索,援笔立就”“疏宕之气,播为天籁。”这些评价足见蒲华在文化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蒲华性格豪放不羁,作画时随心所欲,从不拘泥于形式。他的这种随和与慷慨,使得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且广泛流传于各地。从那些流传下来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真实而不造作,真诚而深情的蒲华。他用自己的画笔,诠释了真正的自我与真性情,成为海上画坛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海上画坛,蒲华独树一帜,以笔意奔放、风韵清隽而蜚声画界。他的山水画作,豪迈雄健,笔力遒劲,展现出山川的磅礴与雍容。他的花鸟画则清丽鲜活,笔触细腻,生动地描绘了鸟儿的灵动与花卉的娇艳。而竹石画更是他的拿手好戏,笔触爽直快捷,墨色淋漓酣畅,仿佛能听到竹石间清脆的碰撞声。
蒲华花鸟,清丽生动,尽显自然之美与生命之韵。其数量最为丰富。学者誉其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之开端者,其对清末民初花鸟画的发展及后世影响深远。
蒲华的作品中,更侧重于花卉画而非翎毛。他直言自己“不喜翎毛”,若涉及禽鸟,也常由其他画家补绘,如《游禽图》这样的完整花鸟作品极为罕见。
在他的笔下,最常描绘的是“花中君子”梅、兰、竹、菊、荷,间或涉及牡丹、水仙、天竹、月季、松、桃等,甚至还包括白菜、南瓜、大蒜等平凡之物。这种广泛的取材显示了他对花卉的深厚情感与高超的驾驭能力。在技法上,他主要运用水墨写意和设色没骨手法,其中施色上多借鉴恽南田、蒋南沙的淡彩没骨写意。
蒲华画兰虽自称学徐渭,但实则受扬州八怪影响更深。他的菊花画作则沿袭了周之冕“勾花点叶”的技法,而水仙则采用工笔画法,双钩设色,展现了其细腻工整的一面。蒲华的花卉画博采众长,无论是水墨写意还是稍加设色的作品,都体现出他随性挥洒的笔触和对色彩的自如掌控,使花卉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又紧密贴合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继承文人写意花卉追求风雅情怀的同时,蒲华笔下的花卉也积极融入民间趣味,题材和寓意都偏向世俗化,这正是海上画派独有的特色之一。他的花卉画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蒲华的竹石画堪称一绝。竹,作为“四君子”之一,历来是花鸟画,特别是文人水墨画家钟爱的题材。自明末竹谱普及以来,从清初的石涛到扬州画派的金农、郑燮,他们在竹画上各自创新,为后世树立了难以企及的高峰。然而,在清末的竹画领域,蒲华无疑是独树一帜的佼佼者。
竹与石是蒲华最为喜爱的两大绘画对象。这两者既可以单独成画,也能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世人皆知蒲华的竹画名扬四海,但鲜有人知他笔下的奇石也同样奇特可爱。中国历史上爱石之人众多,如“米癫拜石”和“苏轼供石”等佳话流传千古。蒲华在题画中毫不掩饰对米芾、苏轼这两位爱石名家的崇敬,这或许是艺术追求上的隔世契合,也或许是他对古人的一种敬仰之情。
作为一个文人画家,蒲华对石头情有独钟。从他留存的众多竹石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偏爱普通的山石,这些山石在画面中多作为陪衬之物。这些补景之石,以柱石为多,头部呈尖圆形,少见方折的棱角。蒲华用淡墨轻轻扫出轮廓后点苔,使得这些石头在画面中显得柔和而洒脱,充满了文人画特有的韵味。
蒲华的山水画作传世之作亦不在少数,其题材多围绕山居、读书等传统内容展开。他的山水画既承继了文人画的清雅格调,又不乏野趣与生机。在构思与布局上,蒲华展现出新颖独特的视角,笔触大胆而奔放,如同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尽管画中人物多处于偏隅之地,显得渺小而静穆,但每一笔都堪称点睛之笔。这些小人或泛舟放歌,或远眺悠思,或幽居清谈,或闲步山中,均显得逍遥自在,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他们多为文士形象,遵循着“远人无目”的透视原则,虽简洁扼要,却为整个山水画面增添了一份高古的韵味,使观者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悠远而深邃的山水世界之中。
在布局上独具匠心。大幅作品多采用平远、深远法布景,使得观者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自然之中,感受到大气与雄浑。而小品则倾向于饱满之式,重要景物如山树等密集于画面的一侧,另一侧则以简约的小人物或淡墨轻扫的湖水作为点缀,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使画面疏密有致,通透而富有节奏感,令人赏心悦目。
在清末海上画坛的山水画领域中,因袭模仿之风盛行,受传统山水画尤其是“四王”风格的束缚较深,导致难以见到有鲜明特色的作品。蒲华虽从“四王”入手,但他天性豪放,不拘一格,因此在山水画上并未死守形式,避免了板滞之气。尽管尚未能完全跳出前人的框架,但他粗犷豪迈的风格和自然生动的气韵,在清末守旧的山水画坛中仍显得颇具生机。
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对蒲华的山水画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致函女弟子顾飞时,他全面概括了蒲华的山水特色:“蒲华不仅墨竹技艺绝伦,其山水画亦堪称一绝。他运用画花卉的笔法来描绘山水,山石树木以流畅的长线条勾勒,皴擦简洁而有力,点苔则浓淡、粗细、大小各异,使得整个画面连贯统一,既富有节奏感又气韵生动。”
不论是描绘壮丽的山水,还是细腻的花卉、坚韧的竹石,蒲华都倾向于以意笔为主,这种手法粗犷而奔放,表达直接而简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画家所独具的性情与才情。他是一位不受拘束的艺术创造者,其作品洋溢着自由与真实。尽管蒲华已被誉为“海派四杰”之一,其艺术造诣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人们仍习惯以“蒲邋遢”这一昵称来称呼他,这也使得他的画作常常与他的生活习惯和家世背景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不拘小节”、“清逸有余”的印象。当我们欣赏他的作品时,或许可以暂且放下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真正品味宣纸上流淌的笔墨之魂,感受蒲华作品中蕴含的纯粹与深邃。
作品欣赏
来源:南海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