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位苗族女干部的职业历程引发关注。王埝,1980年生于遵义,2003年从贵州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带着法学专业的严谨思维走进基层。2005年至2008年,她在贵州省委党校完成公共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这份“法学+管理”的知识储备,为她
贵州苗族女县长20年基层路:从乡镇到县域的治理密码
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位苗族女干部的职业历程引发关注。王埝,1980年生于遵义,2003年从贵州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带着法学专业的严谨思维走进基层。2005年至2008年,她在贵州省委党校完成公共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这份“法学+管理”的知识储备,为她后来的县域治理埋下伏笔。
2003年至2012年,王埝在安顺市西秀区乡镇和组织部工作期间,直面基层治理难题。在双堡镇担任镇长时,她发现群众办事常因部门分散而“多头跑”,于是推动镇级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让28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以前办个准生证要跑3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当地居民回忆。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2010年前后,西秀区部分村寨仍有破旧木屋,雨季漏雨、冬季透风。王埝带队走访后,主导完成412户改造,1600多名村民搬进安全住房。“有位老人搬进新房时,特意煮了鸡蛋塞给我们,那是最朴素的认可。”她在一次访谈中提及。
2012年,王埝调任关岭县科技副县长(挂任青岛城阳区长助理),开启“东西部协作”实践。当时关岭牛养殖初具规模,但深加工不足,农户利润有限。她引入青岛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动关岭牛深加工项目落地,年产值从数百万跃升至1.2亿元,“现在超市里能买到关岭牛肉干,冷链物流通到了县城。”
更亮眼的是“非遗+旅游”模式。布依族蜡染曾因工艺复杂、销路单一,年轻传承人纷纷外出打工。王埝联合旅游部门,在景区设立蜡染体验馆,推出“游客DIY制作”项目,还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数据显示,布依族蜡染销售额3年增长65%,30多位年轻人返乡成立合作社。“有个90后姑娘用蜡染图案设计了手机壳,现在月销上万件。”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
2021年担任关岭县县长后,王埝的工作重心转向县域综合发展。沪昆高速关岭服务区曾因设施陈旧,日均客流量不足千人,改造后不仅增加充电桩、餐饮区,还设立“关岭农特产专区”,日均客流量激增至3000人次,成为周边农户的“流动摊位”。
在民族文化保护上,她推动建成12个民族文化传习所。每周六,布依族老人会在传习所教年轻人唱山歌、做刺绣,“这些传习所不是博物馆,而是活的文化课堂。”2024年,关岭引入8个东西部协作项目,花椒、茶叶等农产品外销额突破8000万元,相当于为2000户椒农每户增收4万元。同期开展的32期职业技能培训,让2100名脱贫人口掌握电工、家政等技能,91%实现就业。
从乡镇工作员到县长,20多年里,王埝的工作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山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主导建立的三级应急响应机制,2024年组织6次防汛演练,覆盖全县13个乡镇,“山区最怕暴雨,提前演练能让群众知道往哪跑。”
如今,关岭的变化肉眼可见:高速公路服务区车水马龙,非遗工坊里游客络绎不绝,就业培训基地传出机器轰鸣。但她也面临新挑战:如何让年轻人留在县城?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些问题,或许能从她的实践中找到线索——用技术激活传统产业,用协作打破地域局限,用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互动话题:在县域发展中,你认为产业升级和文化保护哪个更重要?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暖途拾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