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全教授团队开创胰腺癌介入整合治疗新范式 破解“癌王”治疗困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1:24 2

摘要: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5年生存率不足10%,是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难题。面对这一医学"禁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茂全教授团队历经三十载攻坚克难,开创性地建立了胰腺癌介入整合治疗体系,实现了从治疗技术理念到临床实践的重大突破,为全球胰腺癌治疗提供

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5年生存率不足10%,是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难题。面对这一医学"禁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李茂全教授团队历经三十载攻坚克难,开创性地建立了胰腺癌介入整合治疗体系,实现了从治疗技术理念到临床实践的重大突破,为全球胰腺癌治疗提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方案"。本期《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将系统阐述该团队的创新成果,重点剖析其技术创新要点及临床转化价值。

专家简介

李茂全 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抗癌整合介入治疗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诊疗一体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国家介入医学创新联盟理事长,东方国际介入医学博览会主席,中国糖尿病足细胞与介入技术联盟理事长;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所长,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上海市和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等。

参与和主持包括国家“十二、五”攻关计划等各类科研35项,累计经费2532万。擅长于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外周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领导开展了常规的各种介入微创治疗,近5年指导和自己操作5000余台。目前为止,发表论文166篇,其中SCI第一和通讯作者98 篇,累计IF 574.478。主编 《临床血管介入治疗学》、《胰腺整合介入治疗学》、《INTEGRATIVE PANCREATIC INTERVENTION THERAPY: AN HOLISTIC APPROACH》、《INTERVENTION THéRAPEUTIQUE INTéGRéE PANCRéATIQUE》等著作13本,《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血管介入治疗》牵头国家级制定指南6部,包括“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微创介入中心建设(综合介入)》、《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临床操作指南(第7版)》、《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9版)》和《三叉神经痛微创介入治疗指南》(第2版)。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8项,PCT专利2项。

获得2010年欧洲心血管介入杰出贡献奖(Certificate of Merit)、2010年上海市发明大奖赛二等奖、2014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1年度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21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度获上海市创新发明金奖。

任重道远:胰腺癌介入治疗的革新呼唤

胰腺癌作为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尤其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中位总生存期(mOS)仅为6.3个月左右。在我国,这一疾病负担尤为沉重,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约9.1万新发晚期胰腺癌病例,死亡率高达88.1%。

然而,当前胰腺癌临床治疗在国内外均进展缓慢,面临诸多国际难题。首先,胰腺癌早期诊断措施有限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晚期。其次,传统治疗手段如外科切除、放化疗的疗效存在不确定性。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虽展现出独特优势,但缺乏系统性和秩序性,治疗效果不稳定。尤其是,各种介入技术的局限性、缺乏秩序整合研究、理论基础与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建立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治疗体系成为胰腺癌临床诊疗的迫切需求,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突破口。

破局之道:胰腺癌介入整合治疗的“中国范式”

面对这一医学困境,李茂全教授团队自1991年起致力于胰腺癌介入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在介入整合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序贯联合治疗改写生存曲线】

研究团队在121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创新性提出的动脉内持续化疗灌注(TAI)联合物理治疗方案展现出显著疗效,使患者中位OS突破至13.8个月,较传统化疗方案实现翻倍提升,且TAI联合物理治疗组的临床缓解率和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化疗组和TAI组,验证了序贯联合治疗的有效性。

图1. 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临床技术实现多重突破与创新】

首先,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胰腺侵袭性操作禁区,形成了围手术期临床处置规范。同时,建立了晚期胰腺癌及转移病灶精准定位、穿刺技术标准。此外,研究团队采用物理方法消除肿瘤瘤体,确立了相应的诊治流程。这些突破不仅解决了临床操作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更实现了从经验性治疗向规范化、精准化治疗的转变。

其次,在并发症综合管理方面,研究团队提出了多项创新性技术。针对胃肠道梗阻与胆道梗阻病例,采用精准植入式肠道支架与胆道支架,可有效重建消化道通路,显著改善并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和肝功能。对于顽固性癌痛患者,采用影像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射频消融术可实现疼痛程度的可视化动态调控。在此基础上,通过将TAI与物理治疗有机整合,可形成"解除梗阻-功能重建-疼痛控制-肿瘤治疗"的全程化管理体系。数据显示,该综合治疗方案使使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提升至72.6分,远超文献报道水平,为胰腺癌患者提供了生存质量保障。

图2. 各组临床缓解率比较结果

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建立了个体化介入治疗体系。该体系通过检测ROBO3↑/miR-250b↓等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结合3D打印技术精准计算病灶空间构型可为每位患者制定精准的资料参数。这种创新性的量化治疗模式整合了分子诊断(基因检测)、影像导航(3D打印辅助定位)和物理消融(射频参数优化)等几大技术维度,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经验性治疗"向现代"多模态数据驱动精准治疗"的范式转变,显著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

【开创介入综合治疗新策略】

此外,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多维度精准评估的胰腺癌介入综合治疗新范式。通过建立包含病理特征、解剖结构、血供评估和分子分型(ROBO3/miR-250b等标志物)的"四要素"评估体系,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于低/未分化腺癌、血供丰富、ROBO3↑/miR-250b↓表达的肿瘤,采用TAI为核心的治疗策略。其中,胰头部病变经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给药,胰体尾部则通过脾短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给药,优势动脉行化疗栓塞,非优势动脉行单纯栓塞;而对于中/高分化、血供稀少、ROBO3↓/miR-250b↑表达的肿瘤,则采用胰头部125I粒子植入,体尾部射频/微波消融的物理治疗方案。同时,借助3D打印导航技术,实现治疗方案的动态优化。这种"解剖定位+分子分型+动态调整"的综合策略,实现了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同步精准打击。

【基础研究解码新机制】

在基础研究领域,同济大学医学院介入血管研究所依托多学科交叉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在胰腺癌分子机制研究领域也取得系列突破。

研究团队基于101例胰腺癌组织样本进行的系统分析揭示了ROBO3-SFRP-Wnt/β-catenin信号轴在EMT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发现miR-182通过调控β-TrCP/β-catenin信号通路显著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在microRNA层面,团队鉴定出miR-520b/200C和miR-26a/195/503等关键调控分子,分别影响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过程。更重要的是,团队揭示了TGF-β-Rac-MLK3-JNK信号级联与Hippo通路之间的交叉调控网络。这些发现为阐释胰腺癌高度侵袭性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

【规范立标,构建全面体系】

目前,李茂全教授团队在胰腺癌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建立了完整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应用推广的知识产权体系。

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134篇,总影响因子达428.765分,被引频次1545次,为后续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些原创性发现,团队构建了多层次专利保护体系,共获授权国家专利19项,包括PCT国际专利1项、发明专利14项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

此外,李茂全教授团队在推动中国胰腺癌介入治疗规范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系统性贡献。团队牵头联合全国27家权威医疗机构,共同制定了《晚期胰腺癌介入治疗临床操作指南(试行)第5版》。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聚焦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技术,于2018年在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发表了《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radioactive 125I seeds 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 brachy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为胰腺癌近距离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些临床指南的制定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推进我国胰腺癌介入治疗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同时,由李茂全教授担任主编,牵头出版的《胰腺整合介入治疗学》专著荣获2021年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从临床指南到专家共识再到学术专著等,这一系列工作系统性地构建了中国胰腺癌介入治疗的标准化建设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导。

破局拓新:CAR-T疗法开启免疫治疗新纪元

在免疫治疗时代下,李茂全教授团队同样针对胰腺癌开展了突破性的免疫治疗研究。基于Trop-2靶点在胰腺癌中55%的高表达特性,团队与上海优卡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靶向Trop-2的全人源化CAR-T细胞注射液(U87)。

临床前研究显示,U87对胰腺癌Bxpc3、膀胱癌T24、非小细胞肺癌PC-9/H1975等高表达Trop-2的实体瘤细胞系均表现出强效且特异的杀伤作用,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安全性评估表明,Trop-2 CAR-T治疗组小鼠在135天观察期内保持100%存活率,未出现急性死亡或明显脏器损伤。基于这些积极结果,团队于2022年8月启动了编号为U87-3的单中心、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由李茂全教授担任PI。研究计划入组6-12例Trop-2阳性胰腺癌患者,预计2025年8月完成。目前,研究正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稳步推进。这项研究未来有望为晚期胰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图3. Trop2 CAR-T 细胞水平对不同实体瘤细胞系杀伤效率

小结

李茂全教授团队三十年来深耕胰腺癌介入治疗领域,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突破,为这一"癌中之王"的治疗困境带来范式变革。从生存期的显著延长,到治疗模式的根本变革,再到国际指南的"中国声音",李茂全教授团队用三十年坚守证明中国医学创新正以坚实的步伐,为全球患者点亮生命之光。展望未来,在介入医学的精准治疗时代,李茂全团队开创的"中国模式"将持续为胰腺癌患者照亮生命之路。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