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国平先生有言:“人生之旅,历经三重境界:始于平凡之基,继以超脱尘嚣之界,终达返璞归真之淡然至高。”
周国平先生有言:“人生之旅,历经三重境界:始于平凡之基,继以超脱尘嚣之界,终达返璞归真之淡然至高。”
步入中年,走过半生,方领悟,“淡”是人生的修行。
以‘淡’为贵,是对外界纷扰的淡然,更是寻回内心的宁静与祥和。#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1
外表淡,大美若素
常言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个人真正的美,从不是珠光宝气的装扮,也不是浓妆艳抹的修饰。
所谓大道至简,真正的美丽总是朴素简单。
林清玄曾分享过他小时候的一个观察。
他家院子里种了各种花,有桂花、玉兰、兰花,还有玫瑰。这些花让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些闻起来特别香的花,比如桂花和兰花,颜色往往很素淡,它们开花时总是一簇簇的,总是用香气吸引人注意。
而那些颜色鲜艳、非常引人注目的花,比如玫瑰,就不太愿意散发香气,因为它们的颜色已经足够吸引蜜蜂和蝴蝶了。
植物学家说,这是因为颜色素淡的花需要香气来帮助传播花粉,而颜色鲜艳的花则不需要。
这就是“花香无色,色花不香”的道理。
年轻时,总爱追求那些华丽和盛大的东西,就像那些色彩丰富的花一样,想要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而年纪大了,更欣赏那些朴素和平凡的东西,就像素雅的花,虽不起眼,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庄子曾说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朴素就是美的极致,任何人为的修饰、装扮都是多余和无力。
人过半百,已历经世事的浮华,万紫千红也早已看厌。
浓艳的人生早随岁月的增长而去,洗尽铅华,方知生活的朴素和平凡。
外表的淡,是对过往繁华的释然,让心灵回归宁静,不为外物所累。
2
社交淡,内心丰富
作家余华曾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年少时总以为朋友越多越好;上了年纪才明白,什么人际关系都是虚的,与其装模作样的社交,倒不如过好自己的日子。
杨绛先生的生活极其简单,她偏爱安静,很少参与喧嚣的社交。
家人相继离世后,杨绛先生拒绝了亲人的照顾,依旧选择了一人独自生活,谢绝闲杂人等的探望,一心扑在翻译和写作上。
96岁高龄她创作了《我们仨》,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在百岁高龄之际,杨绛先生依然笔耕不辍,出版了《杨绛文集》。
杨绛先生说:“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不是社交中外界的赞美与肯定,而是内心的充实与丰盈。
平凡之人常以喧嚣为伴,试图掩盖内心的空虚;
而杰出之士,则在独处中锻造自我,实现非凡成就。
人到中年,更应明白,时间宝贵。
与其为了没有意义的社交奔波,不如淡薄社交,在独处中修心,找到真正的自我。
3
心态淡,人生广阔
陶渊明有句诗写得好:“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着变化和定数,有一路高歌,也有急流险进。
起起伏伏,成败得失,如何看待,取决于心境。
沈从文,来自农村,却梦想能进入燕京大学深造。
然而,家境贫寒的他,连最基本的住宿都成了问题。
他只能蜗居在一间由杂物间改造而成的小屋里,潮湿、阴暗,布满了霉斑,沈从文却戏称它为“窄而霉小斋”。
求职无门,投稿屡遭退回,沈从文似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四周一片漆黑,看不到出路。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在那间简陋的小屋里,他坚持写作,用笔尖与命运抗争,用文字编织梦想。
终于,他的才华被郁达夫、徐志摩等文学巨匠所赏识,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并逐渐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几年间,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成长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职业作家。
回顾自己的经历,沈从文在自传中说道:“当你心态平和,看淡所有得失时,所有苦难也不过如此。”
心态平和,笑对人生,苦难也是人生硕果。
古语中说:“云中世界,静中乾坤。”
人生在世,最好的老师是平和的自己,最好的指引是淡泊的内心。
生活中,功成名就的故事并不多见,而意外和困难却层出不穷。
心态平和的人,既不会因为苦难感到脆弱,也不会因为逆境而埋怨。
常言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很多时候,命运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态度。
一个人经历的越多,愈不会惧怕磨难与挫折,心态也愈发平淡,处世便会更加从容。
林语堂曾说:“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
走过半生才发现,淡看人生,安静做好自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人生本就是一场删繁就简的过程:
外表以淡为贵,方求得大美若素;
社交以淡为贵,方寻得内心丰富;
心态以淡为贵,方修得人生广阔。
来源:旧时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