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营收700亿的娃哈哈,竟沦落到要向今麦郎借生产线。宗大小姐一边关停陕西、衢州、徐州等地十余家工厂,一边对着镜头解释“优化产销布局”,仿佛那些轰然倒下的生产线只是棋盘上无关紧要的棋子。可当网友扒出被关工厂的股东名单里,总有个叫杜建英的名字若隐若现。杜建
谁能想到,当市场还在为“两瓶水”的标签撕扯时,娃哈哈内部早已玩起了更高阶的“改革艺术”:偌大一个饮料帝国,竟容不下两个人。
产能不够?不,是“异己分子”太多
2024年营收700亿的娃哈哈,竟沦落到要向今麦郎借生产线。宗大小姐一边关停陕西、衢州、徐州等地十余家工厂,一边对着镜头解释“优化产销布局”,仿佛那些轰然倒下的生产线只是棋盘上无关紧要的棋子。可当网友扒出被关工厂的股东名单里,总有个叫杜建英的名字若隐若现。杜建英,这位1991年就跟着宗庆后打江山的党委书记,在广元金信投资占股40%,在红安永盛投资控股62%,活脱脱就是宗庆后时代的“股权活化石”。
与其让这些“前朝遗老”的工厂继续生产娃哈哈,不如让今麦郎代工来得干净。毕竟自家工厂每生产一瓶水,杜建英们就能分走一杯羹;而代工模式下,钱袋子可都攥在宏胜系手里。有网友锐评:“原来娃哈哈不是产能不足,是‘忠诚度’不足啊!”
温情脉脉?不,是“制度镰刀”太快
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是45岁以上员工的避风港,是“干股分红”的乌托邦。可到了宗馥莉掌权,这些“温情遗产”全成了改革路上的绊脚石。她大手一挥:合并部门、裁撤老臣、推行ABCD四档绩效制,美其名曰“让躺平者退出历史舞台”。陕西乳品公司的员工们最有发言权——车间停产三个月,收入腰斩;维权队伍浩浩荡荡扩大到1500人,而公司回应永远只有一句“改革的阵痛”。
宗庆后刚被媒体捧成“厚待员工的楷模”,宗馥莉转头就把员工合同改签到宏胜饮料集团,顺手取消了干股分红。
代工是策略?不,是“权力漂白剂”
当消费者发现娃哈哈纯净水贴着今麦郎标签时,宗馥莉的解释堪称现代企业管理教科书级话术:先是承认“产能不足”,再甩锅“个别批次检测不合格”,最后宣布“已实现自主生产”。可明眼人都看得懂,关停杜建英系工厂才是真正的“战略优先级”——哪怕让竞品代工损害品牌形象,也要把“非我族类”的工厂踢出局。
商标姓什么?不,是“去娃哈哈”
娃哈哈预把387个商标悄悄转给宗馥莉控股的食品公司。面对“掏空国资”的质疑,宗小姐轻飘飘一句“合规化经营”就打发过去。可当网友深挖股权结构,发现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时,这场“去娃哈哈”的野心昭然若揭——连“娃哈哈”三个字都要改姓“宗”,何况区区一个杜建英?
从关停工厂到转移商标,从清理老臣到强推代工,宗馥莉的“改革阵痛”看似刀刀见血,实则招招惊心。当市场还在争论“两瓶水谁更爱国”时,娃哈哈早已陷入“两个人谁更爱权”的困局。只是不知道,等宗小姐剪除所有“前朝余孽”、把“娃哈哈”变成“宗哈哈”之后,消费者手里的那瓶水,还能不能喝出当年的味道?
来源: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