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助残”是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之一,残疾人是福彩公益金重点资助的群体。近年来,各地不断优化扶残助残举措,统筹安排福彩公益金,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多元的服务,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他们托起稳稳的幸福。全国助残日前夕,本报记者连线多位受益福彩的残疾人,他们
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助残”是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之一,残疾人是福彩公益金重点资助的群体。近年来,各地不断优化扶残助残举措,统筹安排福彩公益金,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准多元的服务,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他们托起稳稳的幸福。全国助残日前夕,本报记者连线多位受益福彩的残疾人,他们中有的已实现自立自强,有的则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
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光
▲马拉松训练间隙,李富财(右)与小虞在千岛湖畔合影留念。 供图/李富财
2024年12月,在美丽的千岛湖畔,一场集聚万余人的马拉松赛事鸣枪开赛。跑道上,一根陪跑绳将一位视障人士和一名陪跑志愿者连在一起。两人踩着默契的步点,在庞大的跑者队伍中坚定前行。
这名陪跑志愿者名叫李富财,也是一名残疾人。幼年时因意外触电失去双臂的他,始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李富财受到过杭州市“福彩暖万家”公益项目的资助,被福彩大爱所感染,也想成为这项事业的一分子。
申请到代销资格后,李富财在自家的杂货铺里安装上彩票销售终端,与患小儿麻痹症的妻子龙女士共同卖彩票。销售彩票的收入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夫妻俩也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温暖、激励更多人。
李富财爱好跑步。2024年6月,他从一位朋友处得知,视障人士小虞想参加马拉松,正寻找一名陪跑志愿者。李富财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他笑称:“我们是‘难兄难弟’,既然他有跑马拉松的愿望,我就来帮他实现。”
刚开始训练时,两人不熟悉彼此的跑步节奏,常常因为步伐不一致而摔倒。为了稳定自己的身体,每次训练时,李富财先用绳子固定住自己的残肢,再通过陪跑绳将自己与小虞连在一起。
从跑几公里就感到吃力,到跑十几公里不出差错,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两人逐渐培养出了默契。“你看,我俩跑步时同时抬腿,同时踏下去,很整齐的。”李富财向记者展示训练时录制的视频。
对于这次经历,李富财说:“这是小虞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也是我第一次以陪跑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比赛。完赛后,他兴奋地对我说:财哥,我圆梦了!谢谢你!”
李富财不仅用双脚丈量马拉松赛道,更用心灵丈量生命的意义。成为福彩代销者以来,他时刻不忘身为福彩人的责任和使命。
“购买10元的双色球彩票,其中有3.6元是给国家的。”这是李富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销售福彩就是回报社会的方式。他在站内辟出一块区域作为“雷锋角”,自掏腰包购置了自行车打气筒、雨具等,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他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行李寄存、旅游咨询、手机充电和零钱兑换等服务。
这些年,李富财和龙女士多次为重病患者捐款,前往福利院看望老人,去康复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帮助,身体力行做公益。李富财还是淳安县爱之翼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常年参加各类志愿服务。2019年,李富财获评浙江省首届“最美福彩人”,龙女士先后被评为“感动淳安十大人物”和“最美杭州人——十佳残疾人”。
“我接受过社会的帮助,现在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个人价值,还能帮到别人,特别自豪!”李富财说,“我也可以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光,哪怕只是一点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他人前行的路。”
“斜杠”青年的“韧性”人生
▲穿戴了智能假肢的王闰黎。 供图/王闰黎
游泳、骑车、跑步,种植鲜花、直播带货……翻看王闰黎的朋友圈,很难不叹服这个“斜杠”青年旺盛的精力。
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8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个人)、云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100米短跑冠军、2017年世界铁人三项赛暨世锦赛曲靖站男子接力组冠军……诸多荣誉的背后,是这位独腿青年的“韧性”人生。
5岁时,王闰黎因车祸导致左大腿截肢。不过,天性要强的他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缺而自暴自弃。
“我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更要保持强大的内心。”王闰黎告诉记者,他从不向命运屈服,通过跑步、游泳、打篮球锻炼身体,学习也不甘人后。
2014年,王闰黎考入云南财经大学。大学期间,他在云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中获得100米短跑冠军和跳远季军;2016年昆明马拉松赛场上,他用单腿跑完了12公里。
然而,由于骨骼发育的特殊性,王闰黎左腿残肢末端逐渐形成明显骨刺。若使用传统假肢,会造成其左下肢剧烈疼痛。这也是他运动生涯中绕不开的障碍。
2024年,在云南省福彩公益金支持开展的“义肢助残”项目支持下,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为王闰黎捐赠了智能仿生腿。智能仿生腿装配方——云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的骨干技术人员张晋铖介绍,团队运用医用级黏性亲肤硅胶,通过3D扫描建模技术制作的精准补缺垫层,有效分散了王闰黎左腿残肢末端的骨刺压力,其仿生表皮纹理实现了运动时假肢与肌肉组织的“零位移”贴合,完美解决了骨刺引起的疼痛问题。
为满足王闰黎高强度的运动需求,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还为其定制了航空级碳纤维材料打造的“刀锋”储能脚板。张晋铖告诉记者,储能脚板独特的三维编织结构在触地时会形成45度弯曲弧线,可将绝大部分冲击力转化为推进动能。
“智能假肢穿戴舒适,适应一段时间后,感觉它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王闰黎告诉记者,“跑步过程中无需脱掉假肢擦汗,游泳后30秒内即可排净95%的水分。真是太好了!”
而立之年的王闰黎,不仅是一名“铁人三项”专业运动员,还是建水县闰锦花卉种植园的负责人。在县残疾人联合会给予的残疾人创业贷款以及亲朋好友的支持下,王闰黎承包下10亩玫瑰花种植基地。这些年,他两次扩建基地,注册了商标,种出的鲜花得到很多国内外经销商和花艺师的认可。
“我的自行车启蒙教练告诉我,‘这世上没有残疾人与健全人之分,只有强者与弱者。’”王闰黎从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立志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如今,王闰黎有了新的目标:争取残奥会的参赛资格,做更强的自己。
曾经的听障孤儿当上了特教老师
▲王雅妮(右)与学生用手语交流。 供图/内蒙古自治区福彩中心
今年26岁的王雅妮,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如今的她,工作顺利、生活幸福。谁能想到,这个漂亮文静的女孩曾因先天残疾而被遗弃。
王雅妮患有先天性听力和语言障碍,1岁时被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在这里,她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夜晚轻轻掖好的被角,生病时的彻夜守护,“代养妈妈”用无私的爱为她筑起温暖港湾。儿童福利院组建的模拟家庭,则为王雅妮弥补了亲情的缺失,让她有了“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
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是市民政局所属的福利事业单位,是自治区收养规模最大,也是呼和浩特市唯一集养护、教育、康复、安置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近年来,在380多万元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福利院建起室外活动场地、悬吊训练室和康复训练室,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成长空间。
到了入学年龄,王雅妮进入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开始,雅妮很害羞。”特教学校老师孟建芸告诉记者,为了尽快让她融入集体,老师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陪她玩耍。渐渐地,王雅妮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她总是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手语,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她会主动帮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用热情感染身边的人。
站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是王雅妮从小的梦想。2018年,18岁的王雅妮进入一家美容美发学校学习。她努力克服沟通障碍,课堂上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和示范动作,再借助翻译软件理解课程内容。在学习复杂的发型设计和化妆技巧时,王雅妮更是刻苦努力,为了练好一款发型,常常花费几天时间。
王雅妮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残疾孩子,让他们长大后也能自力更生、回报社会。
学有所成的王雅妮回到特教学校,从一名助教做起,开始了教师生涯。她深知,对于健全人来说,手法、力度、火候等抽象词汇不难理解,但对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学生来说却困难重重。
工整的板书、丰富的教具,生动的手语、形象的示范,王雅妮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无论是美容课上的化妆技巧,还是美甲课程中的精细操作,她总会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从不厌烦。“雅妮带出来的学生像她一样,阳光向上。”曾经教过王雅妮的特教学校老师王姝楠这样说。
王雅妮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学生送给她的许多小礼物,有手工卡片,有手绘图画,每一件都承载着学生们对她的喜爱和感激。
今年3月,王雅妮与同样从特教学校走出来的男朋友拍摄了婚纱照。对她来说,遇到能够彼此理解、互相支持的伴侣,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前不久,王雅妮回到儿童福利院看望老师,分享近期的生活,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男朋友,收获满满祝福。
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徐静正在制作牛肉酱。供图/安徽省合肥市福彩中心
今年30岁的徐静(化名),家住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长宁街道永和家园。被抑郁症困扰多年的她,一度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
“我想为家人分担一些负担,也想成为让孩子感到自豪的母亲。”抱着这样的念头,2021年,徐静来到高新区阳光辅助工坊(以下简称阳光辅助工坊),学习一技之长。“收入虽不多,但我在这里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徐静告诉记者。
据了解,阳光辅助工坊是蜀山区阳光家园托管中心下设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现有残疾员工36人,多为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在福彩公益金的资助下,阳光辅助工坊除了为残疾员工提供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服务,还设有手工制作和美食课堂。
刚进入阳光辅助工坊时,徐静的精神状态比较差,不愿与人交流,对事物提不起兴趣。工坊的张老师敏锐地察觉到徐静的情况,经常陪在她身边,耐心地开导她。“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还是在工作时碰到难题,张老师都会及时为我加油鼓劲。”徐静把张老师比作自己的心灵守护者,陪她走过许多个至暗时刻。
阳光辅助工坊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给徐静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学习,她掌握了心理调适的方法,懂得在焦虑时如何控制情绪。一段时间后,徐静尝试做手工,参与一些低强度劳动。刚开始,由于手部动作不够灵活,她总是跟不上进度。“老师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反复示范动作要领。其他学员不仅不嫌弃我拖后腿,还会耐心地帮我。”徐静感慨,“被爱包围的感觉真好!”
看着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像模像样,徐静的自信心也越来越足。她还担任起小组长,多了一份责任感。
在美食课堂上,张老师将自家特制的牛肉酱配方倾囊相授。徐静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回家后一遍遍尝试,终于做出了媲美老师水准的美味牛肉酱。
如今,徐静不仅可以领到阳光辅助工坊发放的劳动补贴,还多了一份制作销售牛肉酱的额外收入。在她组建的美食群里,订单不断,好评满满。“许多街坊邻居都夸赞牛肉酱味道好,还介绍亲戚朋友来买。”徐静告诉记者,“每一条好评都是我前行的动力,让我对未来充满向往。”
在阳光辅助工坊,还有许多像徐静一样的女性残疾人。她们在这里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变得独立自强。去年,合肥市福彩中心还为这里的残疾员工送来“福彩爱心学堂”课程,并捐赠100套爱心教具,助力开展技能培训。2023年,蜀山区阳光家园托管中心入选全国首批“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成为安徽省首家上榜单位。
失能老人重燃生活的希望
曾经,他是村民口中铁骨铮铮的村干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瘫痪在床。
他叫董力(化名),今年80岁,家住安徽省太湖县某村。几年前的一个深夜,董力骑车回家途中不慎摔倒,脑部和脊柱遭受重创,瘫痪在床,后又被鉴定为视力二级残疾。这场意外彻底改变了董力的生活。曾经雷厉风行的他,连翻身都要依靠老伴;双眼仅存微弱光感,眼前的世界一片昏暗……
由于子女在外地务工,照料董力的重担便落到老伴王女士一人身上。辅助翻身、喂药喂饭、擦洗身体……繁杂琐碎的照护工作压得王女士喘不过气。看着老伴疲惫的身影,董力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2024年6月,经工作人员评估,太湖县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项目将董力纳入项目服务对象,对他家实施了适老化改造,配备了护理床、可移动坐便器、助浴椅、轮椅等,并加装紧急呼叫器和智能门铃。同时,项目引入的专业服务机构——安徽壹养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的专业团队,为董力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提供日常照护、康复训练,并通过智慧平台全程追踪服务质量。
在居家上门服务中,助老员为董力理发、洗浴、修剪指甲,还指导王女士使用防褥疮气垫的方法和减压翻身的技巧;专业人员为董力按摩穴位,防止肌肉萎缩,协助董力通过握力球锻炼手部功能,并辅以光感训练提高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每次服务后,工作人员将服务工单数据上传至太湖县智慧养老系统,动态监管服务质量,确保每一次服务都符合标准。
项目极大地缓解了王女士的照护压力,更暖了董力的心,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心亮了,日子就有盼头!”董力说。
在助老员的引导下,董力还学会用带有防滑手柄的适老餐具吃饭;每天午间新闻和晚间新闻时段,王女士都会打开电视机,让董力锻炼视觉能力。王女士告诉记者:“我老伴经常收听收看民生新闻,最挂念的就是村里的大事小情。”
依托省级福彩公益金支持,太湖县民政局连续多年实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项目,惠及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1069名,提供居家上门服务13602人次,电话回访7470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8.5%。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彩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太湖县民政局将持续用足用好每一笔公益金,解决更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的急难愁盼。”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