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内知名IT赛事“蓝桥杯”因省赛作弊人数破千引发热议。官方通报显示,1133人作弊、312人违规,涉事者被取消成绩、禁赛三年,并通报院校。网友调侃:“这哪是编程比赛,简直是‘黑客攻防战’!”
近日,国内知名IT赛事“蓝桥杯”因省赛作弊人数破千引发热议。官方通报显示,1133人作弊、312人违规,涉事者被取消成绩、禁赛三年,并通报院校。网友调侃:“这哪是编程比赛,简直是‘黑客攻防战’!”
为何作弊规模如此惊人?
1. “速成镀金”诱惑大
蓝桥杯获奖证书被不少企业视为求职“敲门砖”,甚至有传言称国奖可直通大厂终面。在“年薪百万天才少年”等案例刺激下,部分学生铤而走险,购买作弊服务或场外援助,只为简历“贴金”。
2. 作弊手段“高科技化”
从微型摄像头直播考题、定制作弊软件,到用AI自动编程,作弊产业链已形成“一条龙服务”。暗网套餐标价5888元,承诺“不过退款”,实则靠概率收割考生。
3. 监考漏洞成帮凶
尽管赛事要求严格,但部分考点执行松散。有考生曝出:手机可带入考场、上厕所时查答案,甚至监考老师协助作弊。线上考试时“双机位监控”形同虚设。
争议焦点:
蓝桥杯获奖率高达60%,被指“交钱就能拿奖”。填空题占比大,考生靠“穷举法”也能撞运气,沦为“性价比竞赛”。
虽有AI查重、IP追踪,但面对技术型作弊仍力不从心。清华大学教授直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涉事学校未公开处理学生,被批“纵容学术不端”。
当竞赛沦为“镀金游戏”,技术天才的创造力正被功利主义吞噬。重建公平,需全社会“代码”重构!
来源:坦荡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