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撞上佛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深度揭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2-22 03:13 2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佛学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与寺庙、僧人的修行紧密相连,充斥着各种深奥晦涩的经文和难以捉摸的教义,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而当你翻开《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你会发现,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截然不同的佛学大门。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佛学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与寺庙、僧人的修行紧密相连,充斥着各种深奥晦涩的经文和难以捉摸的教义,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而当你翻开《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你会发现,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截然不同的佛学大门。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科学作者和进化心理学学者罗伯特・赖特,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 —— 现代科学,来解读古老的佛学智慧 。这里没有传统认知里佛教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也没有各种超自然的神秘元素,作者把佛陀当成一个觉悟的哲学家,用科学研究成果和逻辑推理,来验证和阐释佛学中的概念和观点。这种独特的解读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佛学的常规认知,让佛学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玄学,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息息相关的实用哲学。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赖特可不是一般人,他在进化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是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也是 2009 年《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位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 ,还是《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他关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章,曾多次获美国国家期刊奖。他的主要作品如《神的进化》入围普利策奖,《三个科学家和他们的神:在信息时代寻找意义》入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道德动物》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非零和时代:人类命运的逻辑》被《财富》杂志评选为 “75 本智慧之书” 之一 。

这样一位在科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投身于佛学研究与解读,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强大的可信度。他凭借自己进化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剖析佛学中的观点,就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从科学的此岸,顺利抵达佛学智慧的彼岸。

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中,作者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 “人生皆苦” 背后的深层原因。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活着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自然选择把快乐当作诱饵,让我们在完成诸如吃饭、繁衍、竞争等有利于基因传播的行为时,能获得快乐的感觉。

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如果快乐是持久的,我们只需做一次就能获得长久的满足,那就没有动力去重复这些行为了。就像科学家用猴子做的实验,笼子里挂着一盏灯,只要灯一亮,实验者就会给猴子提供几滴它喜欢的果汁,同时观察猴子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情况。一开始,果汁进入猴子嘴中时,大脑才大量分泌多巴胺;可重复多次后,当灯亮了,果汁还没给的瞬间,猴子大脑就已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对果汁的 “预期” 就已经让它快乐了。再往后,亮灯导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来越多,而真正喝到果汁时分泌的多巴胺却越来越少 。

这就如同我们人类,很多时候,对某件事物的期待所带来的快乐,甚至超过了实际拥有它时的快乐。我们以为得到某样东西、实现某个目标就能获得长久的快乐,但真正得到后,却发现那种快乐转瞬即逝,很快又陷入了不满足之中,这就是人生 “苦” 的根源 —— 不满足。

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诸多这样的例子。小时候,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心仪的玩具,为了得到它,我们努力表现,满心期待。当终于拥有的那一刻,确实会感到无比快乐。可没过多久,这个玩具就被我们丢在了角落,不再能激起我们的兴趣,我们又开始追逐下一个目标。长大后,我们拼命工作,渴望升职加薪,以为升职加薪后就能幸福快乐。然而,当这一目标实现后,短暂的兴奋过去,新的烦恼和不满足又接踵而至,比如想要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这种不满足感就像一个无底洞,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填补,都永远无法填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是行为和决策的主导者,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但从科学和佛学的角度深入探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我们的各种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到感觉的驱使。就像我们看到美食会产生想吃的欲望,这是因为美食的视觉、嗅觉等感觉信号刺激了我们,让我们产生了 “吃” 的行为动机。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也都是感觉在背后发挥作用。这种感觉驱动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和基因的传播。

而在佛学中,“无我” 是一个核心概念。佛陀认为,我们所认为的那个固定不变、独立存在的 “我”,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身体、感受、思想、意识等,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以被称为 “我” 。比如,我们的身体细胞在不断更新,今天的身体和昨天相比,已经有了许多细微的变化;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也在不断波动,一会儿开心,一会儿难过,没有一刻是完全静止的。

现代科学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一观点。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统一的整体,而是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被激活,发挥各自的作用。当我们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大脑的逻辑思维模块会被激活;当我们欣赏音乐时,听觉和情感相关的模块会更加活跃。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并非是由一个固定的 “自我” 来掌控,而是多个模块相互协作、竞争的结果。例如,在面临美食的诱惑时,大脑中负责食欲的模块会促使我们去品尝,而负责减肥和健康的模块可能会提醒我们克制,这两个模块之间的博弈,最终决定了我们是否会伸手去拿那块蛋糕 。

“色即是空” 是佛学中一个广为人知却又常常被误解的概念。在佛学里,这里的 “色” 并非指女色,而是代表一切我们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或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理世界 。而 “空” 也不是简单地指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一切现象都不是实有的,没有一个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实体。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所认为的事物的种种特性和价值,很多时候都是我们主观赋予它们的。就像在沙漠中,一杯水在我们眼中无比珍贵,因为它能解救我们于干渴之中,我们赋予了它 “救命稻草” 般的价值;但如果是在水资源丰富的热带雨林,这杯水的价值在我们心中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同样的一杯水,因为所处环境和我们自身需求的不同,我们赋予它的价值就截然不同 。这表明,事物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的主观认知和感受赋予了它们这些内涵。

书中提出,通过冥想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种感觉的劫持,打破这种主观认知的局限。冥想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专注于呼吸,感受一呼一吸之间身体的细微变化;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某种感觉上,比如聆听周围的声音,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单纯地去感受。在冥想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想法和念头。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被这些思绪所左右,当杂念出现时,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的专注点上。

通过持续的冥想练习,我们能够逐渐增强对自己思维和感觉的掌控力,不再轻易被外界事物所引发的感觉牵着走。当我们看到一件心仪的商品时,以往可能会立刻被想要拥有它的欲望所控制,不假思索地就想购买。但经过冥想训练后,我们能够更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欲望的产生,然后理性地分析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而不是盲目地被感觉驱使 。这种对感觉的觉察和掌控,能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不被主观的 “贪” 与 “嗔” 所左右,从而看到事物更本真的面貌,实现 “色即是空” 的觉悟。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将科学与佛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往,我们总是把科学和佛学放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里,科学注重实证研究、逻辑推理,用数据和实验来揭示世界的规律;而佛学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思想,充满了神秘主义和思辨性。但这本书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认知界限,让我们看到科学与佛学之间其实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

作者通过进化心理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佛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观点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和科学依据。这种融合并非是牵强附会,而是在深入挖掘两者本质的基础上,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它让我们明白,古老的佛学智慧并非是迷信和虚幻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洞察;同时,现代科学也并非是冰冷的知识体系,它可以与人类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维之旅,它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我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人生、世界和自我。如果你也对佛学感兴趣,或者想要探索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奇妙联系,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

来源:Jingxin80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