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朋友圈里9.9元的每周一花到商场中庭的巨型花艺装置,从年轻人追捧的樱花拿铁、玫瑰面膜,到米其林餐厅里的食用花装饰,再到成为文旅项目核心IP的鲜花主题景区——鲜花的身影无处不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于瓅 肖暖暖
母亲节的康乃馨余香尚在,520的玫瑰已蓄势待发。
从朋友圈里9.9元的每周一花到商场中庭的巨型花艺装置,从年轻人追捧的樱花拿铁、玫瑰面膜,到米其林餐厅里的食用花装饰,再到成为文旅项目核心IP的鲜花主题景区——鲜花的身影无处不在。
鲜花,这个曾经仅属于节日的浪漫符号,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破圈”,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据新华网,近几年我国鲜花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并且还在借助新业态和新渠道的东风,向着2025年的3000亿元、2035年的7000亿元的年销售目标加速迈进。
这些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正在共同勾勒出鲜花经济的更多可能。
从节日专属到日常浪漫
“从包装台到冷藏柜,整个花店都被花海淹没了。”浙江嘉兴一花店老板韦星(化名)向潮新闻记者回忆道,“母亲节那天我们包了将近70束花,忙到深夜12点才真正算是结束,手指都被丝带勒出了红印子。”
母亲节花束 图源:受访者 韦星
数据显示,母亲节当天,淘宝闪购有8000多家鲜花门店同比成交翻倍增长,多城商家门店爆单。而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2025年5月,鲜切花单日供货量突破800万枝,康乃馨、紫色系玫瑰单枝批发价接近10元,较“五一”节前涨幅达30%,满天星价格同比飙升61.84%。
但即使不是节日,远在云南昆明斗南花市的伊凡(化名)也同样忙碌,接受采访时她刚结束打包一批即将发往迪拜的玫瑰。两年前,这位90后姑娘在朋友的建议下转行做起了鲜花生意。“当时听说这行很赚钱,身边不少人都转行来做鲜花。”
伊凡的店铺经营着全品类鲜花,客户遍布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主要以海外中小型批发商和婚庆公司为主。
伊凡观察到,自从国内开始推行网络直播带货,斗南花市的发货商都纷纷下场做起了线上的零售业务,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现在买花渠道多了,价格也更亲民,鲜花不再只是节日礼物。”伊凡坦言,家庭插花的需求因为线上渠道的便利性而大幅增长。
不过,传统节日依然是鲜花销售的黄金时段。“情人节、七夕、‘520’、母亲节这些节点,销量能翻好几倍。”她透露,不少同行在节日期间能做到月销百万的业绩。
鲜花产品图 图源:受访者 伊凡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作为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今年一季度鲜花拍卖量达3.6亿枝,日均交易超400万枝。
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肖亮教授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鲜花作为情感载体的消费价值正在日益凸显。在当下社会压力普遍较大的背景下,年轻消费群体对情绪消费和情感消费的需求持续增长。看似简单的鲜花消费,实则代表着现代人对松弛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
如今,鲜花消费正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地铁站的自助鲜花售卖机让通勤路上也能随手带一束芬芳;“每周一花”的包月服务为生活增添拆盲盒般的惊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上,买菜时顺手带束鲜花已成为新时尚。
越来越多的购买途径,线上线下渠道的“全面开花”,也让鲜花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鲜花+”探索更多可能
如果将鲜花经济比作一个等式,那么,在“鲜花+”的创新公式里,每个加号都意味着无限可能。
“鲜花+文旅”创造着惊人的消费动能——2025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1033.71万人次的游客潮带来82.93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72%,一朵牡丹催生的产业链令人惊叹。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指出,鲜花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文旅的抓手,比如洛阳的牡丹文化节、广西的花神巡游,都是把鲜花变成一种可进入、可体验的场景,进行文旅产业转化。
在浙江湖州长兴县,这一发展逻辑也得到了生动诠释:当地依托特色梅花资源,走出了一条“以花兴城”的创新发展之路。
长兴是“中国红梅之乡”,梅花种植面积3.8万余亩,梅花品种60多个。在长兴县龙山街道农业农村办主任叶菊敏看来,经过多年发展,当地梅花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谈起梅花产业带来的变化时,叶菊敏语气中透着自豪:“这些年,梅花不仅开在了枝头,更开在了老百姓的钱袋里。”在她看来,全长22公里的龙山绿道如同一条金线,将渚山、川步两村的梅园、民宿、农家乐串珠成链。“把花卉苗木和吃、住、食、玩联动起来,发挥经济价值。”
绿道沿途,村民们主动拆掉围墙,把自家庭院变成“微型展销馆”:虬枝盘曲的观赏梅、娇艳欲滴的杜鹃、错落有致的月季,既是风景也是商品。
这种“一棵梅树多重收益”的模式,让传统花卉种植业焕发出文旅融合的新活力。
长兴梅花 图源:受访者 叶菊敏
“我们现在也是‘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浙江东方梅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梅园)香梅事业部总经理程早向潮新闻记者描绘了企业的转型蓝图。东方梅园曾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上海世纪公园、南京中山陵等国内近二十个知名景区打造了主题梅园。如今,东方梅园正在建设一个全新的“梅花生态圈”。
在产业布局上,东方梅园打出了“文旅+深加工”的组合拳:在文旅三产方面,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新增近7000棵梅树打造独特的、全国唯一的“20公里水上赏梅线”,并开发梅花主题的特色市集、汉服秀和国风疗愈空间等体验互动项目,展示和销售梅花茶、香氛和护肤以及文创产品,让传统赏梅游更具新意和参与感;在一、二产方面,突破“观赏花梅”的产业边界,改造建成1000亩“香梅、药梅“基地,实现了香梅、药梅规模化种植、采摘和提取,花了近十年时间摸索出了梅花在化妆品原料、香氛原料、茶饮原料和药食同源等方面的可行性和量产创收。
目前,东方梅园的化妆品原料研发已经完成,正在与珀莱雅、花西子等多家知名国货品牌推进合作事宜。在对产业极为重要的“食药目录药食同源”的申报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预计最迟明年就能大概率获批,为整个梅花产业升级发展助力。
当“颜值”转化为“产值”,鲜花经济正“绽放”出产业新图景。
鲜花经济该如何一路繁花?
当赏花游从“春日限定”变成四季常青的产业,当鲜花价值从单一观赏延伸到饮食、美妆、文化等多维领域。如何做好“鲜花+”这道加法题 ,就成为持续发展鲜花经济的关键。
“鲜花作为情感载体的价值仍有巨大开发空间。”肖亮强调,除传统赏花旅游外,应着力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例如,在康养领域开发鲜花疗愈课程;结合国潮文化打造汉服花艺体验等。“特别是针对Z世代,鲜花盲盒这种融合花语文化的创新形式,通过'开箱惊喜感'能有效激发消费欲望。”
沈涵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指出,除了从种植、品种创新、冷链运输等技术角度延长鲜花的观赏期,还可以将鲜花与当地民俗、饮食、文化等元素相结合,拓展鲜花经济产业链。
“鲜花经济对地方文旅消费和产业链的延伸、复合,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还可以用数字化赋能鲜花经济,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消费者深度体验赏花诗词、古法香囊等传统文化,实现数字化拓展和文化IP的深度结合,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新路径。”沈涵表示,可以尝试建设鲜花品种的全球销售网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鲜花深加工产业。
梅花衣物香氛 图源:东方梅园
这一观点与市场实践也不谋而合。近几年,年轻人对新中式和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东方梅园看到了梅花产业的新可能,“不管是面向年轻群体,还是面向海外华人华侨,传承千年的梅花文化内涵都值得深挖。”程早表示,东方梅园有立足于国内和适时出海的长远规划,将通过突出产品独特性和文化稀缺性,结合地域特色最大化释放梅花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面向未来,伊凡同样满怀信心,她表示仍将专注于海外市场,全力拓展鲜花、干花及永生花业务。“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只要肯努力,都会有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