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历年间,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坐贬睦州司马。刚直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其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刘长卿(709年—789年),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中国唐代诗人。
天宝年间刘长卿进士及第。至德年间,授监察御史,迁长洲县尉。
大历年间,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坐贬睦州司马。刚直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其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刘长卿半生坎坷,两次被贬,这和他狂狷刚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当时,人们将他和同时代的诗人钱起、郎士元、李嘉佑并称为“钱郎刘李”。
李嘉佑是天宝年间的进士,以诗才著称,是大历十才子中的人物;郎士元同样是天宝年间的进士,擅长五言律诗。和这样两位诗人并称,一般人想来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可刘长卿却狂言道:“今人称前人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佑、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按照刘大诗人的意思,沈期、宋之问、王维、杜甫这样的诗人和自己并称也就罢了,区区郎士元、李嘉佑哪里有资格和自己并称。刘长卿的狂傲由此可见一斑。
01
《别严士元》
刘长卿 〔唐代〕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严士元为刘长卿的朋友,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他与刘长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个人有过一段交往,而这首诗正是写于刘长卿与严士元分别之时,当时彼此感慨万千,想到此去一别再难以相见,那种悲痛之苦,还有对于朋友的相思,以及感伤之怀,可谓是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么一首凄美之作。
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但它的作者却有点麻烦。一说是刘长卿,一说是李嘉佑。这二位年代相近,是不错的朋友。不过千年之后,弄不清楚也不必太在意,不妨碍我们欣赏诗意之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三百年后王安石把这种意境转化为“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写在自己的诗中,一样的美丽温婉,闲适旷淡。
这首刘长卿《别严士元》,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它写景的美好,而是最后一句的真实吐露。
将要离别的友人呀,假如在路上有人问起。
这身青袍,已经耽误了我的一生。
唐代,青袍是官职低微的代表。而刘长卿大部分时间仕途坎坷,身着青袍,没有施展抱负的途径和方向。
现在这个社会,又有多少胸怀大志却被时代抛弃,等不到一个时来运转的可怜人呢?
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一个遥远的梦想。
0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点明时间是日暮,天气寒冷,远处苍山隐隐,而眼前是简陋贫寒的茅屋,勾勒出旅途的艰辛与投宿处的清寒。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以犬吠声打破夜的寂静,接着写风雪中有人归来,在寂静中增添了动态与温情,虽未明说,但让读者对“夜归人”的身份与经历产生诸多遐想,短短二十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风雪投宿图。
太阳下山了,回头看去,苍山被自己抛在后面,越来越远。天气寒冷,眼前有一个贫瘠的屋子,尚可避寒。
在白屋歇下,听到狗叫声,是主人家踏着风雪归来了吧!
每每读到这首诗,眼前就浮现一个幽远、清寒的冬雪天,一个旅人孤独行走其中,幸运的是,他看见了一座白屋,让他可以休息,这真幸运。
每个人都像一个旅人,行走在人生的风雪之中,他们盼望一个温暖的所在。
愿每一个人,在风雪中,都能遇一小屋,有一炉火,有一杯热茶取暖。
03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
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赏
《送灵澈上人还越中》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禅客无心于世俗纷扰,杖锡不还,选择沃洲深处的草堂作为归宿;颔联展现了禅客不畏艰难、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颈联以景寓情,禅客独自依树于青溪旁,仿佛在时间之外,与世无争;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客别后的深切怀念,而对方归隐后却在幽静之地闭关不出,心无外物。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描绘了一位禅客归隐山林的生活场景,造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意境。
04
《谪仙怨》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鉴赏
这首词在《刘随州集》中,列入六言诗一类,未标明词调。据唐窦弘馀《〈广谪仙怨〉序》等才知是词。题一作“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一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见集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六言”。据此,这首词可能是作者被贬睦州(今浙江建德),道经苕溪,在朋友招饮的宴会上为酬答远谪的友人梁耿的寄赠而作的。词中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词上片回忆送别梁耿的情景。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那是一个放晴的日子,斜阳低低地挂在天边,给河川绣上缕缕闪动的金丝。就在这时,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了,多么令人惆怅啊!首句点明当时送别的时间、环境。次句抒写目送友人孤舟远去时的心情。“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友人的孤舟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终于消失在天际。这时暮色不知不觉地降临,但见归鸟在平旷的草地上或近或远地急急飞翔,而人却随着流水各奔东西,客中送客,处境相似,怎能不教人悲从中来!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这里晴川、落日、孤舟、归鸟和远行的人,组成一幅江晚送别图。苍茫暗淡的背景,很好地衬托了诗人黯然伤别的情怀。
下片写别后对友人的忆念与同情。
换头“白云千里万里”承上片结句而来,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飘忽的白云,把自己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明月前溪后溪”,写望月怀人,进一步表现对友人思念的深情。“前溪后溪”似指东西苕溪(苕溪有两源:出天目山之南的为东苕溪,出天目山之北的为西苕溪)。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杜甫《恨别》诗:“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末两句抒发对友人被谪迁的同情。“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之事比喻梁耿的被贬。一个“恨”字,充满遗憾怨愤之情。末句“江潭春草萋萋”,化用西汉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慨叹友人久谪不归,其中不无寄寓作者相同遭遇之慨和怨切之情。下片托物寓意,以抒情为主,白云、明月、春草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全词写得情景交融,景物与情思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明净朴素的语言与怨切的声情妙合无垠。
05
《新年作》
唐·刘长卿
多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赏析:
新年佳节,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海角天涯,客居他乡,自然倍感寂寞,乡思绵绵而潸然泪下了。但诗人刘长卿的笔锋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引导着人们的思绪拾级而上。“老至居人下”,一个“老”字平添了孤独的悲哀,而况又“居人下”,点出了贬官异地,寄人篱下的苦况。步步深入,多层次地体现了诗人痛感时光流逝,归心似箭的沉重心情。最后四句以具体形象描绘了刘长卿与山猿、江柳同度岁月的寂寞凄凉生活,委婉地发出了对权贵、奸佞小人的控诉。《新年作》全诗如山间鸣咽的流泉,曲折而下,宛转动人。
06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此诗写诗人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样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出其的超尘雅洁。
07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08
《送灵澈上人》
——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09
《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前两句写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
后两句写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
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10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唐代〕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是一般的亲朋好友间的送往迎来,而是送僧人归山。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