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重返香港才发现,香港和香港人都变了,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8:05 2

摘要:二十年前,站在铜锣湾广场的游客,总会仰头盯着那块巨大的LED屏幕,上面滚动着奢侈品广告和明星海报。

二十年前,站在铜锣湾广场的游客,总会仰头盯着那块巨大的LED屏幕,上面滚动着奢侈品广告和明星海报。

那时,人们攥着现金在弥敦道的金铺前排队,用半生不熟的粤语问路,连硬币不够打电话的窘迫都带着“香港滤镜”。

毕竟这里是“亚洲四小龙”。那时,内地=贫穷,香港=繁华。

如今,同一块屏幕前,游客更爱低头刷手机导航,用支付宝买一杯冻奶茶,再给深圳的朋友发定位:“这里还没我们外滩的屏幕大啊!”

时间一晃而过,一切都变了。

2003年,“个人游”政策开放后,香港成了内地游客的“第一堂出境课”。

从上海弄堂到东北县城,以维港夜景为背景的照片几乎代表着旅游界的巅峰。

有人回忆:“第一次站在星光大道,觉得香港的楼比山还高,连空气都带着资本主义的精致味道。”

那时的香港,是文化、物质和现代化的终极象征。

来香港旅游,购物是头等大事。

2004年,北京的陈女士第一次出差到香港,在尖沙咀的莎莎药妆店买了三支口红,“比内地便宜一半,同事让我代购到行李箱塞不下”。

铜锣湾的崇光百货周年庆堪比春运,货架上的奶粉、iPhone和金饰被扫空的速度,让本地阿婆都目瞪口呆。

一位导游回忆:“那时带团去DFS免税店,游客连包装盒都舍不得拆,说要带回去‘镇宅’。”

代购产业链更疯狂。

2014年,深圳口岸的“送关服务”广告铺天盖地,有人一天往返三次,靠“蚂蚁搬家”式代购奶粉月入两万。

旺角的药妆店里,普通话导购举着计算器敲汇率差价:“这个面膜你买十盒,等于省出一张机票!”

就连港铁里都飘着内地游客的讨论:“你说这金镯子,是周大福的显富贵,还是周生生的更吉利?”

20年后的香港,维港的灯光依旧璀璨,但游客的兴奋阈值早已被上海外滩、深圳福田的夜景拉高。

铜锣湾的商场里,奢侈品店员不再吆喝汇率优势,转而推销“港式服务体验”——免费包装、直邮内地、甚至赠送一张天星小轮的船票。

一位广州游客笑道:“现在来香港买包,不如去海南免税店,这里连奶茶店都要排队两小时。”

变化最戏剧性的当属代购业。

2025年,旺角街头出现了“反向代购”摊位:港人托内地朋友代购长沙臭豆腐、淄博烧烤调料包,甚至拼手速抢小米新款手机。

“以前我们帮内地人买奶粉,现在他们帮我们抢奶茶。”一位香港代购调侃。

而在上水的药妆店,老板把“日本进口”的标签换成了“大湾区特供”,货架上摆着深圳产的筋膜枪,和东莞制造的智能马桶盖。

购物天堂的光环已然褪去,香港的吸引力正大福下降。

老话都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这在香港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丢掉购物优势的香港,总得琢磨转型,于是,他们开始用文化留住游客。

其实还挺有效果。

2023年开业的故宫文化博物馆,让北京来的王先生惊呼“比想象中还接地气”:“明代青花瓷和香港老电影海报放在一起,居然不违和。

西九文化区的M+美术馆里,年轻人举着奶茶拍下草间弥生的波点南瓜,社交媒体定位从“打卡圣地”变成了“文艺青年的精神按摩院”。

20年前,内地游客对香港的“冲击感”来自细节:地铁里冷到发抖的空调、茶餐厅“飞单”的速记暗号、连菜市场阿婆都能蹦几句英文。

一位2005年跟团游的东北大叔回忆:“导游警告我们‘在电梯上必须靠右站’,我紧张得差点同手同脚!”

如今,这种文化差异被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高德地图抹平。

在油麻地的果栏,游客用粤语砍价失败后,老板反而主动切块芒果递过来:“微信扫码啦,给你打八折!”

而香港人心态的变化更耐人寻味。

2024年,一位博主穿着二十年前在铜锣湾买的吊带衫重返旧地,发现“当年觉得时髦到不敢穿的衣服,现在看就是普通T恤”

她站在缩水的广场屏幕前自嘲:“原来不是香港变小了,是我的世界变大了。”

而在太平山顶,排队三小时才能挤进的观景台,游客更乐意钻进隔壁的卢吉道徒步——那里免费,还能拍到维港全景。

20年过去,香港的“不变”反而成了稀缺品。中环的叮叮车依然慢悠悠地爬坡,兰桂坊的酒吧里永远混着英语、粤语和普通话。

深水埗的“朱记茶档”还是用着1940年代的铁皮水壶,老板阿朱说:“年轻人喜欢复古,我这老东西倒成了网红。”

而维多利亚港的灯光秀,虽然被调侃“不如深圳湾的无人机震撼”,却依然每晚准时亮起,像一座城市的呼吸。

2025年的香港海洋公园,尽管新引进的大熊猫“安安”和“可可”吸引了游客,但园内设施仍停留在2000年代的巅峰期。

这座曾与迪士尼齐名的主题乐园,如今更像是香港经济的缩影:

辉煌过、挣扎过,却依然在寻找新出路。

如今的香港,不再是“代购圣地”,却成了生活方式的试验场。

油麻地的庙街夜市里,游客和本地人挤在一起吃煲仔饭,旁边摊位挂着“大湾区直播基地”的招牌。

20年,香港从“世界的窗口”变成了“生活的邻居”。

当内地游客不再为一只名牌包挤破头,反而更在意一碗云吞面的温度和一条山径的风景时,这座城市的魅力才真正沉淀下来。

正如一位深圳游客所说:“现在的香港,像一本读了一半的书——前半段是传奇,后半段是日常,但每一页都值得慢慢翻。”

来源:非遗手艺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