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科技新青年:以创新为笔 描绘青春画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18:14 3

摘要: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创新为笔,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引领的画卷上描绘青春色彩。中国联通三位90后青年科技人才——竹梦圆、和杉杉、迟科勋,在各自领域锐意创新,进行突破性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与智慧。他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通讯员 陈骄阳 马先超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创新为笔,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引领的画卷上描绘青春色彩。中国联通三位90后青年科技人才——竹梦圆、和杉杉、迟科勋,在各自领域锐意创新,进行突破性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与智慧。他们先后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在通信、纺织、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探索,努力实现技术革新。

让5G+赋能千行百业

“传统行业不是不能变,而是需要有人先动起来。”中国联通服装军团首席专家和杉杉曾在东华大学任教。如今这位90后带领团队打造出“衣影”AI大模型,仅需3秒即可完成服装设计,让“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

在纺织车间,和杉杉团队用5G+物联网技术,改变了过去“日行三万步”的工作模式。“有纱线断裂,系统会自动定位,老师傅终于能坐下来喝口热茶了。”她说。更“硬核”的是,和杉杉团队在玻璃纤维领域打造的全球首个5G LAN工厂,实现了5G-A技术对核心生产环节的控制,这项突破让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海洋通信专家迟科勋同样在突破行业边界。他和团队研发的“沃渔通”系列产品,将海上通信成本从500元/1.2GB的“天价”降到普惠水平,让青岛近海120公里范围内的渔民和游客都能享受稳定的5G网络。“过去海钓直播是奢望,现在年轻人可以随时分享海上精彩。”他介绍,团队开发的“海洋智脑”平台推出50多个智慧海洋解决方案。

迟科勋团队参与的国家级海洋牧场观测网项目,以5G技术为核心,融合物联网、AI及大数据技术,构建5G+海洋牧场船载立体观测网系统,解决了智慧海洋场景面临的“感知、传输和应用”问题,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相比传统微波通信,节约近80万元设备费用。

竹梦圆则在通信行业实现突破。她带领90后团队研发的“数字孪生体”技术,能在电脑上创建虚拟机房,方便线上规划运维,实现基站机房在虚拟世界“重生”,工程师不用再“扛着图板满场跑”。“最大挑战是教会AI识别几乎一模一样的机柜,就像辨别双胞胎。”这位清华毕业的AI专家表示,团队在公司引荐下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教授多次交流,创新提出“二次聚类”妙法:先对不同类别设备聚类,再针对机柜这类分割难度大的同类设备单独聚类。如今,这项技术将传统需要数天的绘图工作缩短到“小时级”。

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思维跃迁

三位青年的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共同规律:真正的产业创新,需要完成从技术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

“从高校科研到产业实践,节奏、目标、方式都完全不同。”和杉杉说。团队开发的“数字师傅”系统,用小样本智能算法解决了纺织厂换款频繁导致的配棉难题,使纱线质量提升40%。

迟科勋的团队则发明了“问题倒推法”:当渔业企业反映无法实时掌握养殖情况时,他们没有直接开发系统,而是先跟着渔民出海,记录下每个网络断点的位置。“最终研发的船载集成设备,就是根据这些实际作业轨迹设计的。”这种“从海里长出来”的解决方案,比传统方法节省80%成本。

竹梦圆提出“场景先行”创新理念:“我们先找到通信运维中最大的难点,比如基站信号优化、诈骗电话识别,再用AI技术对症下药。”团队开发的“通信卫士”系统,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实现诈骗电话精准拦截,这种“有温度的技术”旨在保障通信用户的财产安全。

在和杉杉看来,这种成长与蜕变离不开企业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培育土壤,她说:“联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有支撑、有发展的平台,让年轻人勇于实践开拓。”

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锚定青春坐标

在数字中国建设浪潮中,这些年轻人破浪前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重大需求的时代大潮。

竹梦圆说起自己在读研二时也曾迷茫过:“同学们都确定了方向,我还在自我怀疑。”一次AI实习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当第一次看到算法模型真正帮助到用户时,我明白了技术的价值。”如今她带领的青年创新工作室,成为联通AI人才的摇篮。

和杉杉放弃高校教职投身产业,希望把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带进纺织行业。“学生们觉得纺织业是夕阳产业,但我在企业调研时看到的全是智能制造的可能性。”她说,转型艰难,但公司“一人一策”的“青托计划”给了她坚定走下去的底气。

“青托计划”,即中国联通构建的“上级科协-集团公司-分子公司”三级青年人才托举体系,从集团公司层面建章立制,实行“一人一策”的培养计划,为青年人才配备企业导师,提供全方位扶持和托举。迟科勋将海洋通信的突破归功于集体作战:“公司的青年突击队机制,让我们能快速集结不同领域专家攻坚。”

据了解,中国联通党组印发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实施方案,以“五链融创”为工作主线,强化人员、资金等保障措施,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抓实“思想链”,加强青年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强化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召开工作推进会、举办青年科技报告会、组织青年科技人才沙龙活动、开展“青创研学营”、青年科技宣讲会等活动,不断提升青年创新创效素养;抓实“行动链”,深化青年创新组织建设,建立青年创新基地、青年众创空间、青年创新联盟、青年创新工作室等创新组织,组建青年突击队攻坚“卡脖子”难题,加强集中攻关,鼓励联建共建,加大合作交流,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抓实“人才链”,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全链条全方位培养,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培养,持续完善公司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的选拔及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抓实“价值链”,推荐优秀项目和个人参加中国青年科技奖、“振兴杯”等竞赛评选,组织开展青年科技创新创意大赛,加强青年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抓实“生态链”,组织开展各类青年创新创效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广泛参加“最美科技工作者、科技节、科普日、智享会”等活动,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力度,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具有联通特色的青年创新文化。目前,联通已有16人入选中国科协青托,12人入选各省科协青托,同时在集团层面建立首届中国联通青托60人,更多青年人才在“五链融创”体系托举中“当主角、挑大梁”。

“不要害怕迷茫,重要的是保持不断探索的勇气。”竹梦圆的这句话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对他们而言,当青春与时代发展、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会迸发出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