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体正常血压呈现昼夜调节规律,由于日间和睡眠时人体代谢状态存在差异,睡眠时血压相对更低(降低10%~20%),测量夜间血压更有助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理论上,如果在睡前服用降压药,可能优先降低夜间血压。那么,服用降压药的时间不同,就可能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
人体正常血压呈现昼夜调节规律,由于日间和睡眠时人体代谢状态存在差异,睡眠时血压相对更低(降低10%~20%),测量夜间血压更有助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理论上,如果在睡前服用降压药,可能优先降低夜间血压。那么,服用降压药的时间不同,就可能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既往有3项大型临床随机试验对比了睡前和晨起服用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时间服用降压药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BedMed试验。近日,该试验结果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表明对于成人高血压患者而言,无论是睡前还是晨起服用降压药都是安全的,服药时间并不影响使用降压药带来的益处。相比于晨起服用降压药,睡前服用降压药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心血管风险降低获益。截图来源:
JAMABedMed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终点评估设盲设计,纳入高血压且正在服用至少1种降压药(每日一次)的成人患者3357例。研究人员以1:1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晨起用药组(1680例)和睡前用药组(1677例)。若患者对睡前服药不耐受,则更改为晚餐时服药;若患者对晨起服药不耐受,则更改为午餐时服药。
研究主要结局为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发生时间,即患者首次发生全因死亡,或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或心衰而住院或到急诊就诊。
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结果显示,睡前用药组和晨起用药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起/100患者-年和2.4起/100患者-年,两组死亡或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对比,无显著差异(aHR=0.96,95%CI:0.77~1.19,
P=0.70)。此外,在主要复合结局所包括的各类具体事件,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亚组分析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睡前用药组(橙色)和晨起用药组(蓝色)死亡或主要心血管事件累积风险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试验开始后中位9.6个月时,研究人员对两组各151例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显示,睡前用药组和晨起用药组日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33.8 mmHg和136.2 mmHg、日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75.2 mmHg和75.6 mmHg,两组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相比于晨起用药组,睡前用药组夜间平均收缩压(116.5 mmHg
vs.123.9 mmHg,P<0.001)、夜间平均舒张压(62.9 mmHgvs.65.5 mmHg,P=0.02)均更低;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2017年发布的相关指南标准,即血压<130/80 mmHg视为达到血压控制标准,则睡前用药组和晨起用药组分别有41.1%和32.5%的患者达标。次要研究终点方面,两组在体位性低血压相关的髋关节骨折、跌倒、晕厥、头昏,以及青光眼和认知功能方面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用药依从性方面,6个月时,睡前用药组和晨起用药组分别有83%和95%的患者按方案用药,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所下降,但在72个月时,睡前用药组和晨起用药组仍有70%和88%的患者按方案用药。
JAMA发表的同期社论指出,BedMed试验对“降压药必须晨起用”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从研究结果来看,相比关注用药时间,坚持按时用药可能是更重要的事项。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以及考虑使用长效降压药,以更好地处理血压波动问题。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服用至少1种降压药的成人患者,在全因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潜在的低血压、视觉和认知相关不良事件方面,晨起和睡前服用药物并无显著差异。换句话说,服药时间既不影响降压益处,也不影响可能存在的风险。临床上,医生可与患者共同协商具体用药时间。
JAMA官网阅读完整论文。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1] Garrison SR, Bakal JA, Kolber MR, et al.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The BedM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y 12, 2025. doi:10.1001/jama.2025.4390
[2] Taler SJ. Morning or Nighttime Medication Dosing—Does It Matter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y 12, 2025. doi:10.1001/jama.2025.7286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来源:东升哥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