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广州花都区新华街道莲塘村的村民陷入了一场“虫灾”的困扰。成千上万只体型巨大的蚊子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村内,村民称“每天打扫蚊尸要用碗装”,家中墙壁、天花板甚至地板上都铺满了蚊子的尸体,场面令人头皮发麻。
近日,广州花都区新华街道莲塘村的村民陷入了一场“虫灾”的困扰。成千上万只体型巨大的蚊子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村内,村民称“每天打扫蚊尸要用碗装”,家中墙壁、天花板甚至地板上都铺满了蚊子的尸体,场面令人头皮发麻。
图片来源于百度
当地村委会迅速回应,称这些“巨型蚊”实为摇蚊(俗称草蚊子)。它们虽然外形骇人,但口器退化,无法叮咬人类,也不会传播登革热等疾病。问题根源在于近期广州持续降雨,村内鱼塘、废弃容器等积水处成为摇蚊幼虫滋生的温床,加上鱼塘鱼类减少,幼虫缺乏天敌,导致种群爆发。
图片来源于百度
尽管村委会已组织喷雾消杀,但摇蚊对烟雾抗性较强,效果有限。目前建议村民安装紫外线灭蚊灯,利用其趋光性进行物理防控。
1. “无害”背后的民生痛点:被低估的生活困扰
摇蚊虽不伤人,但这场“无害的灾难”却暴露了基层治理的短板。村民的日常起居被严重干扰:蚊虫尸体堆积成山,清理工作繁重;夜晚灯光下蚊群乱舞,连呼吸都仿佛被蚊虫填满。村委会一句“无需恐慌”的回应,看似科学,却让村民感到“站着说话不腰疼”——生活质量的骤降,岂是“无害”二字能轻描淡写?
更讽刺的是,同一座城市的白云区峡石村,七年来通过“以蚊治蚊”技术(每周释放30万只绝育雄蚊),成功将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控制率提升至90%以上,且全村零病例。莲塘村的困境,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若早期重视环境治理,定期清理积水、引入生物防控技术,何至于让村民陷入“蚊海战术”的被动?
图片来源于百度
2.治标不治本:消杀喷雾难掩懒政思维
街道办将问题归咎于天气,并采取“发驱蚊液+喷药”的常规操作,看似积极,实则治标不治本。摇蚊对烟雾抗性强,频繁喷洒化学药剂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反观峡石村的经验,通过生物技术精准灭蚊,既环保又长效,为何不能推广?
基层治理的惰性在此显露无遗:宁可重复“下雨—积水—灭蚊”的死循环,也不愿投入资源建立预防机制。村民被迫自救:清理积水、购买蚊帐、安装灭蚊灯……但这些零散努力,如何敌得过系统性的环境漏洞?
3. 天然≠安全:驱蚊科普的缺失与误导
事件中,专家提醒“天然驱蚊产品无效”,揭露了一个普遍误区:许多人盲目追求“纯天然”,却不知这类产品既无法驱蚊,还可能因成分复杂引发过敏。村委会若能在灾前加强科普,教会村民科学使用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或许能减少许多无谓的恐慌与浪费。
莲塘村的摇蚊之灾,表面上是一场无害的生态现象,实则折射出基层环境治理的疲软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当村民在“蚊尸堆”中挣扎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总在问题爆发后才疲于应对?为何总让“无害”成为漠视民生的借口?
治理现代化,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街道办走出“天气背锅”的思维,借鉴“以蚊治蚊”等科技手段;更需要村民主动参与,从“翻盆倒罐”的细节做起,切断蚊虫滋生的链条。
这场人蚊之战,你支持用“化学消杀”还是“生物防控”?你认为基层治理该如何更“走心”?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天博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