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达到一定量后,需学会 “视而不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22:06 1

摘要:凌晨五点,城市还笼罩在静谧之中,老张在街道上跑步时,又一次被路边遛狗大爷的嘀咕声刺痛了神经:“天天这么疯狂地跑,膝盖迟早得废!”

凌晨五点,城市还笼罩在静谧之中,老张在街道上跑步时,又一次被路边遛狗大爷的嘀咕声刺痛了神经:“天天这么疯狂地跑,膝盖迟早得废!”

老张面无表情地跑过,耳机里的播客正播放着马拉松冠军基普乔格的名言:“当你试图关注所有事物,就注定会被它们所拖累。

这是老张坚持跑步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他开始学会 “选择性失明” 的第一年。

刚开始跑步的人,总是格外关注周围的一切:配速慢了 0.1 秒,就仿佛遭遇了重大挫折;心率一旦超过 160,便立刻恐慌地减速;甚至连路边新出现的垃圾桶,都要怀疑会影响自己的步频。

34 岁的程序员小林,曾经就把跑步变成了一场 “数据酷刑”—— 他全副武装,佩戴着运动手表、心率带、步频传感器,结果每跑 300 米就忍不住看一次数据,最终以 47 分钟的 “史诗级糟糕成绩” 跑完了 5 公里。

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过度关注外界信息时,大脑前额叶皮层会持续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这就如同背着 20 斤的沙袋在跑步一样艰难

那些天天在社交媒体上晒跑步数据的人,往往在半年内就会放弃跑步;而公园里穿着老头衫慢悠悠跑步的大爷,却能坚持跑上十几年。

1. 对疼痛 “视而不见”
越野跑者阿 May 在戈壁挑战赛中获得了惨痛而宝贵的经验:当脚底磨出水泡时,越是盯着水泡看,就越会觉得疼痛难忍,导致跑步姿势变形。

于是,她把水泡想象成 “脚底安装的缓震气囊”,最终带着 38 个血泡坚持完成了比赛。疼痛虽然无法消除,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它的认知和定义

2. 对杂音 “充耳不闻”
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分享了自己的秘诀:听到 “跑步伤身” 之类的劝告,就当作耳边风;遇到 “你跑太慢” 的嘲讽,就在心里默念 “关你屁事”。

真正的跑者,都懂得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世界,将外界的杂音调成静音模式

3. 对数据 “选择性失明”
马拉松教练王斌曾让学员进行过一个大胆的实验:摘掉所有的电子设备,完全依靠身体的感觉去跑步。

结果,80% 的学员都跑出了个人的最佳成绩。“当你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它会比任何芯片都更加精准地引导你。”

脑成像研究表明,当跑者进入 “视而不见” 的状态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的活跃度会下降 60%。这意味着:

· 不再纠结 “还剩下几公里才能跑完”。

· 忘记 “别人会不会嘲笑我的跑步表现”。

· 自动过滤掉 “今天的空气质量不太好” 这样的念头。

就像 58 岁的保洁员刘姨,每天清扫完 20 层楼后,都会雷打不动地去跑步。

当被问及配速和心率时,她一概不知,但却连续五年无伤跑完马拉松,且成绩在四小时以内。

“我就盯着前方十米的地面,跑着跑着,天就亮了。”

1. 打造感官 “防护结界” (如图片说明:跑者戴着墨镜耳机穿越闹市)

· 佩戴墨镜并非为了耍酷,而是从物理层面屏蔽他人的目光。

· 耳机里不播放音乐,单纯用来隔绝诸如 “你怎么还单身” 之类的问候。

· 把晨跑的路线变成专属的 “屏蔽通道”,在跑步过程中隔绝外界干扰。

2. 开启 “傻瓜模式”
设定三个 “不看不听不想” 的原则:

· 跑步的前 30 分钟,不看运动手表。

· 跑步途中,不刷微信。

· 绝对不去计算 “还剩下几分钟才能结束跑步”。

3. 安装 “认知滤网”
把 “今天状态不好” 重新解读为 “肌肉正在进化变强”。
将 “有人超车” 理解为 “享受了一次免费的破风服务”。
听到 “别跑了”,自动在心里翻译成 “你真的好厉害”。

那些在跑圈坚持了十年以上的资深跑者,早已领悟了其中的生存哲学:

· 面对杠精的点评 —— 假装没看到。

· 遭遇突发的暴雨 —— 当作是一场天然的淋浴。

· 面对跑崩的数据 —— 删除记录,就当这件事从未发生过。

72 岁的抗癌跑者老周说得更加直接:“如果我天天盯着 CT 报告,早就放弃了。现在我每天坚持跑 5 公里,癌细胞和那些闲言碎语都追不上我。”

从跑步新手成长为高手,本质上是一场认知的变革:
新手往往过分在意外在的配速和他人的看法,
老手则专注于修炼内在的心态和方法。

当你不再为公里数而感到煎熬,
当你能够对伤痛和谣言一笑置之,
当别人说 “跑步伤膝”,而你听到的却是 “风在为你歌唱”——
恭喜你,你已经解锁了跑步的终极浪漫:凭借屏蔽外界干扰的能力,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自愈空间

来源:跑步者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